目前分類:淨空法師(淨土法門) (6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學佛答問 第 40 集

40-22【問】第四個問題,他說弟子從事於電影製作總監的行業,請教,下面有四個小問題,第一個是電影業對眾生的影響,弟子雖只負責製作,是否仍須負全部的因果責任?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五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5

在這部經的題目當中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題目一共七個字,七個字裡面有通題、有別題。所謂「通題」是通一切經,就是「經」這個字是通題,大家曉得《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都稱之為經,「經」這個字是通題;其餘六個字是「別題」,跟其他經典不一樣。所以題目裡面自己就分通、別,這一定要解釋清楚。別題裡面六個字「地藏菩薩本願」,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所以它是以人法為名。地藏菩薩不可思議,菩薩的本願也不可思議,所以青蓮法師加上「以不思議人法為名」。世尊在本經為我們說出這部經的名稱,佛說了三種:第一是「地藏本願」,第二是「地藏本行」,第三是「地藏本誓力」,地藏菩薩的誓願與誓願的力量。佛說了三種,譯經的法師在這裡面取一種,取「地藏本願」,但這個題目實際包括「行」與「誓」,所以統統都包括了。

  人名裡面也有通別,地藏是別名,菩薩是通名。實在講,地藏還是通名,但是跟菩薩合起來講,菩薩通的範圍比它更大。怎麼說地藏是通名?你學這部經,依照這部經理論方法修行,你就叫地藏菩薩;他也照這個方法理論修行,他也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多了,不只一個人,所以它也是通名。延續法師照這個學,延續就是地藏菩薩,延續是別名;寬容法師照這個學,寬容就是地藏菩薩。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不能把菩薩看作一個人,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的就稱為地藏菩薩,凡是修學觀音菩薩法門的統稱觀音菩薩,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現在世間人很堅固的執著,地藏菩薩決定不是觀音菩薩,錯了!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三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3

經上跟我們講有無間地獄、阿鼻地獄,這是最重的,造的是五逆十惡。

五逆十惡罪在過去很不容易造作,大家都受過一點道德的教育,縱然造罪業,五逆十惡罪很少見到。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少見。現在這個社會造五逆十惡罪,我們看得太多了,甚至於我們在寺廟裡都看到出佛身血。在哪裡看見?我看到寺廟裡面,我們去訪問,寺廟裡面客廳很寬敞、很大,布置得很雅,那個地方擺了一個藝術品,一個菩薩的頭,一個佛的頭,這是出佛身血。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二十七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27

我在早年學教的時候,總以為一定要到阿羅漢,到九次第定,才能夠無所樂著,總以為是這樣。以後念《金剛經》才明白,初果須陀洹已經沒有樂著了,想想是有道理。須陀洹得的境界,如果他還有留戀、貪愛,他怎麼能證二果?就像我們爬樓一樣,我們對第一層喜歡,就不會上第二層;第一層能捨得掉,他才能到第二層;第二層不貪愛,才能到第三層。一有貪著之心,頂多你就留在那個境界裡,不會再往上面去了。我們以這個道理,你就能夠推想到,四禪八定為什麼出不了輪迴,他在那個境界裡,那個境界是大樂,他染著,他不肯捨棄,所以就止於這個境界。修行人聰明,知道這個境界是虛幻不實的,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這些東西,七情五欲統統沒有,他懂得這個道理,境界現前他無動於心,所以他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從初果須陀洹,四相我們不能說他完全沒有了,很淡薄了,這是可以肯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非常淡薄了,所以須陀洹他才能夠不斷再往上面去,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逐漸能證得。如果有所貪著,「我證得須陀洹」,頂多你在須陀洹那裡不要動了,死在那個位次上,再也不會提升。《金剛經》上講破四相、破四見,對於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而且一定要做。

  「我相」就是破除自私自利,不再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我相沒有了。不再看到別人這些是是非非,「人相」就沒有了。我、人之外,所有一切依正莊嚴都屬於「眾生相」,知道法法平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緣生性空,夢幻泡影,這是眾生相破了。末後「壽者相」,壽者相是時間的觀念,時間觀念也不存在,也不要去分別過去、現在、未來,有過去、現在、未來那是壽者相。時間有沒有?時間沒有。《百法明門論》裡面跟我們講,時分就是壽者相;方分是講空間,方分是講四維上下十方。空間跟時間屬於什麼法?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什麼叫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只是抽象的概念,決定沒有事實。諸位要曉得,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是依他起性,好像還有那麼一點痕跡,眾緣和合而生的。二十四個不相應,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是個抽象概念;也就是說,事上好像有這個概念,理上完全沒有。事上只是個抽象概念,決定不是具體事實,實在上講,連事都找不到。你能夠把這個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了,不再分別執著,壽者相沒有了。我們今天雖然不能完全放下,一定要明理、要多念,天天念這四句話,把這個念頭淡下去,這就好。一年比一年看得淡,一月比一月看得淡,我們修行功夫就會得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都會得力。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二十七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27

「諸禪三昧之業」怎麼講法?如果我換句話說,大家就容易理解,就是一切法門,無量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修的是什麼?都是修禪。佛法總歸納,歸納到最根本的原則只有戒、定、慧。定就是禪定,慧不需要修,樞紐在定。戒律,持戒是方便法,不是目的是方便,因戒得定。禪定還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因定開慧。所以禪定是開智慧的手段,持戒是得定的手段,戒律在佛法教學裡面是手段之手段,我們講最初方便。像天台大師講的五停心觀、五品修學,都是屬於手段之手段,都是屬於戒學,因戒得定,得心寂三昧,這得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觀察一切都是智慧,智慧不要學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只要你心地清淨智慧就開,你一分清淨心開一分智慧,兩分清淨心開兩分智慧,十分清淨心開十分智慧。所以定的功夫有淺深不同,它起作用智慧大小有差別,就這個道理。心不清淨,只有煩惱、只有妄想,決定沒有智慧。學佛諸位抓到總綱領,總綱領就是戒定慧,你才會有成就。你抓不住綱領,那就是盲修瞎練,費的時間長,費的功夫多,得的效果少。

  許許多多人甚至於誤會,把福報當作功德,福報跟功德是兩樁事,這個諸位要曉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這樁事情「福不能救」。這樁事情是什麼?生死大事。了生死、脫輪迴的大事,福報不能救,修再大的福報,你到人天裡面去享福,不能了生死,不能脫輪迴。了生死脫輪迴什麼能救?功德能救。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福德著相,修福德不著相就是功德。「功」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就是功德。所以事還是一樣,事上沒有差別,用心不一樣,結果就不相同。著相,還得要以《金剛經》做標準,《金剛經》上講四相,佛說得很明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說清楚了。如果我們還有四相,我們所修的這一切善法全是福德,跟諸位說,講經說法都是福德,著相了,來生得福報。講經說法來生得什麼?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生生世世修這些福德,著相修行,四相沒有離,你將來享大福報。像乾隆皇帝,這三種福他都修,有智慧又有福報,又有健康長壽,福從哪裡來的?前世大概是作法師,這麼修的。可是沒有辦法出離三界,還是要搞生死輪迴,辛辛苦苦修的一生就享完了。乾隆做六十年皇帝,做四年太上皇,說實在話,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我們要警覺到。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十三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13

在末法時期,為什麼會招致這麼大的災難?就是孝道沒有了。不但孝行沒有,孝的概念都沒有,這個可怕了。正法、像法、末法的區分,我們也可以用孝道這個條件來觀察:正法,人人能盡孝;像法,孝道就衰了,雖然講,但是「行」達不到,在行為當中是打很大的折扣;末法時期,不但孝行沒有了,孝的觀念也忘得乾乾淨淨。怎樣拯救世人?沒有別的,還是要提倡孝道,還是要教孝、勸孝。「孝」是整個佛法的基礎,也可以說,孝是一切眾生幸福美滿的根源。救眾生,要從根本救度,根本救度就是教孝。中國佛教,晚近這一、兩百年我們不談,我們看過去,從後漢傳到中國來,隋唐達到最高峰,歷史上稱為佛教的黃金時代,朝野沒有不信奉,沒有不遵行,帝王大臣給一切人民做榜樣。縱然到了末代,皇帝實在不盡孝,死了以後諡號裡還有孝字。這就說雖然做不到,他還知道孝是好事情,還想有這個字,得到身後的榮耀。所以中國古時候帝王,以孝治天下,以禮治天下。我們佛法教化一切眾生,也是以「孝、慈」為根本。

  中國的佛法是以四大菩薩為綱領,這四大菩薩就是中國的四大名山。諸位要曉得,這四個是一體,不能分開,分開那就錯誤了。始從地藏,地藏就是教孝。「地」是大地,「藏」是寶藏,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衣食住行,物質精神的受用,都要仰賴大地。五穀雜糧是大地生長的,我們要靠這個維繫生命,衣食住行哪一種資源不是仰賴大地?文明再提升,種種藝術的享受,一切珍寶也都是從地下開採提煉出來的七寶。佛用大地比喻我們的心地,所以「地」是表法,我們看到大地就要想到自己心地,我們的心地有無盡的智慧,有無盡的德能,智慧、德能就是寶藏。大地生長萬物,顯示出多彩多姿、真善美慧,可是我們的心地顯示出來盡虛空遍法界,佛經裡面講依正莊嚴。十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的依正莊嚴,是我們心地智慧德能的多彩多姿,是我們心地寶藏的真善美慧。誰知道?佛知道。我們眾生是迷而不覺,諸佛菩薩是覺而不迷,所以他孝心才圓滿。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修.藍博士,住在洛杉磯,修.藍他的這張照片,在當中最下面,他到我這來過。他是學夏威夷土著一種療癒的方法,就是治病的方法。他治病不需要跟病人見面,他只需要病人的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現在住的地方,再病歷,他就要這些東西,跟病人距離幾千里都沒有關係,他能把他治好。

他到我這裡來,我問他,你這個治病根據什麼理論依據?他說清淨心。是自己首先必須,他不是佛教徒,他說要把你的記憶,你能夠記憶記得的,所有一切不善的記憶統統清除掉,清除掉,不要再去想它,好的記憶也清除掉。善與不善統統都清除掉,恢復清淨心。這就是他的基本功。

治病的時候,把病人觀想跟自己一體,他用這個方法。因為他知道病歷,他想對方的那個人,那個人身體跟自己變成一體,觀想。觀想之後,精神完全集中,用自己的清淨心把他病態那些細胞,帶著病毒的細胞恢復正常,用自己的清淨心恢復正常。每天半個小時,就是觀想半個小時,就跟現在禪堂打坐一樣,觀想半個小時,連續一個月。怎麼知道?自己好了,自己身上的毛病沒有了,對方就好了,就用這個方法。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46集

現在學佛的同修最難捨就是求願之心,他所求所願全是虛妄,他想求現前的富貴,想求現前的福德,實在講也能得到,那你就要懂得因果的道理;你想得善果,你一定要修善因,你的心行不善,你決定得不到善果,這是求六道之內的福報,並非究竟。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只看眼前,沒有遠大的眼光;只有真正覺悟的人,才真正發心出離六道輪迴,那個心是純善。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46集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這個感應很明顯,或者在夢中你夢到菩薩,菩薩帶著你去遊歷他方世界,你會見到你過去的家親眷屬。這一段註解我們念一念,「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這是指前面一段,總結前面一段。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46集

佛菩薩依舊示現斷惡修善這些事來給人看,他是善惡兩邊都不造,不造惡我們好懂,不造善是什麼?

他修一切善法,決定沒有一個念頭希求善果,這就叫不造善,絕不希求善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40集

我們今天看到全世界的災難,居士林這個道場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有沒有貢獻?極大的貢獻。世間人不承認,你們在這個地方念經、念幾聲佛號有什麼貢獻?他不承認,可是諸佛菩薩承認,天龍鬼神承認。

這個理論我們在講席上跟諸位報告很多次,用他們科學家的說法,波動的互相干擾。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的物質,都有波動的現象,最簡單的原子,輕原子最單純的,一個原子海,一個電子,電子圍繞著原子海在轉,它像什麼?動相。既然有動,它就產生波,波大也可以分為三大類:光波、聲波、震動的波,都可以稱為電磁波,它有波動的現象。波動現象正常,生態就平衡,如果波動的現象不正常,不正常的波動干擾著正常;地球自然生態是個正常,可是人心波動不正常,於是影響到地球的波動,所有一切物質的波動影響,道理在此地。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35集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個事情地藏菩薩哪有不知道的?這一問一答是說給我們聽的,讓我們覺悟。『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裡面特別是指人、天二道,人、天二道當中又特別專指人道,這個法會是在人間開的,是為人間講,這個法會是在忉利天宮,欲界天。『較量布施』,「較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下面就舉出例子來說。『有一生受福』,這是輕的,『十生受福』,這比較重,『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這個布施就很重,這是什麼原因?請佛為我們說明。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答問 第 56 集

56-3【問】第一個問題,請問世間所流傳各種大災難預言的說法是真的嗎?

【答】那我先要問兩個問題,看相算命先生說一個人的命運,你說是真的嗎?真有命運嗎?風水先生講地理風水,是真的嗎?諺語有句話說的很好,「信則有,不信則無」,那你到底是信還是不信?確實有人信,有人不信,中國外國都一樣,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相信的人也不在少數,不信的人也很多。那到底有沒有?我們看看佛法裡所說的,佛法講因果,《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很清楚,中國道教《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就講這個問題,「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佛肯定這個事實。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十四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14

不可說當中,不可說是理太深了、太難了,但是還是要做。『用四悉檀赴緣,隨機說教』,這就是我常勸導諸位同修,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跟別人往來,這學佛了。佛用的態度是四悉檀、四攝,我們學會四悉檀、四攝法,你跟所有一切眾生交往就無往而不利,你就會得到群眾的歡迎,會得到大眾的愛戴,無論你搞什麼事情都成功,你的人緣好,得人緣。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十四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14

我們說一個淺顯的比喻,心,不要說真心、妄心,我們只說凡夫所講的心。心裡頭沒有夢,可是你晚上睡覺的時候,它會作夢;夢確實是心變現出來的,但是心裡頭確實沒有夢。心裡要有夢的話,每天晚上夢應該是一樣的,怎麼會起變化?你一生當中天天作夢,從來沒有兩個夢相同的。從這個比喻裡頭,諸位細心去體會。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2集

  昨天講到經題,介紹了「地藏菩薩」,今天我們接著再介紹「本願」。題目對我們修學關係太大,必須要很清楚的理解。許許多多的同學們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精進,為什麼得不到成就?實在是因為對於心地寶藏沒有能夠真正認識清楚。世間人在過去無論是那一個行業,尤其是讀書人,佛法更是不例外;世法裡面重視立志,一個人沒有志向,他的一生奮鬥努力沒有目標,當然不會有結果。佛法講發願,發願跟世間人所講立志是同樣的意義,一定要發大誓願。我們的願為什麼發不出來?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佛常常在經上作比喻,譬如一個植物,種子為什麼它不能夠發芽、不能夠生長?這個種子沒有放在地上。我們把種子放在桌子上、放在茶杯上,永遠不會發芽成長。所以願一定要有個依靠,依靠什麼?依靠大地、依靠心地。心地不明,願怎麼能生得出來?一定的道理。樹木要依靠大地它才能生根、才能茁壯,開花結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四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4

諸位同修已經不是初學,我們一定要曉得,任何一尊諸佛如來、任何菩薩,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都稱地藏菩薩,這個道理要懂,你才真正體會到「法門平等」,「萬法一如」。

如果在現前這個時代,任何佛菩薩到我們娑婆世界來作佛,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不能用其他的名號。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 20 集

佛家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觀」。修觀兩個字不好懂,現代的話說,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我們過去對宇宙人生的看法錯誤了,「宇宙人生」要用「宇宙眾生」,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對於宇宙一切眾生的看法。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答問 第 40 集

40-6【問】第五個問題,他說現在整個世界經濟不好,人民生活會愈來愈苦。如何幫助他們早日脫離困境,不因經濟問題還導致離婚等社會問題?

【答】這個事情在現在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有,確實如你所說的,日子是愈來愈難過。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一切眾生造作惡業不能回頭,如果能回頭就好了。愈是不好,人犯罪的心理愈容易造作惡業。所以內裡面有惡的習氣,惡習種子,外面有惡緣來招感,這是佛法為我們說明,世界為什麼會這樣的動亂。你要細細去思惟,它的原因就是我們這一代的人把聖賢教誨疏忽了。所以教小孩從小就教競爭,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這個社會怎麼能太平?競爭這個念頭決定是自私自利,決定是損人利己。每個人都懷著損人利己的念頭,不知道損人利己是罪惡、是錯誤,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就沒救了。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玄義  (第十八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18

第二種三昧,就是修行的方式是「常坐」。常坐也叫「一行三昧」,中國禪宗用的是這個。《文殊問般若經》,裡面說明也以「九十日為期,專緣法界」,用這個方法開悟的。雖然是常坐,也要有調身的方法,如果每天坐的時間太久,沒有活動,我們知道生理受不了,會坐出病來。

所以有些用功不如法的,坐到最後這兩個腿血脈不通,出了問題,腿要鋸掉。我們看到的,那是什麼?打坐不如法、不懂法,一定勉強撐持,到最後身體變成殘廢。所以禪堂裡面堂主,都是過來人,他懂得,他能夠觀察每一個人修行的狀況,遇到這些障難,他有方法來為你解決,來幫助你。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