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35集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個事情地藏菩薩哪有不知道的?這一問一答是說給我們聽的,讓我們覺悟。『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裡面特別是指人、天二道,人、天二道當中又特別專指人道,這個法會是在人間開的,是為人間講,這個法會是在忉利天宮,欲界天。『較量布施』,「較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下面就舉出例子來說。『有一生受福』,這是輕的,『十生受福』,這比較重,『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這個布施就很重,這是什麼原因?請佛為我們說明。
布施通常講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是講財物,財物裡面又分為內財跟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都是屬於外財,身外之物;內財是講我們的身體。譬如我們用智慧、我們用勞力、我們用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這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又勝於外財。今天在此地道場,發心做義工的人很多,這些做義工的都是屬於內財布施。
在居士林諸位每天都看到,他們的福報很大很大。有許多老居士,在餐廳裡面幫助洗菜、撿菜、洗碗、洗碟子,他們做得那麼認真、那麼負責任,給你做得乾乾淨淨來供養大眾,內財布施。他這一生好像雖然生活得很辛苦,來生的福報不得了,他這種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尤其是到這個地方來吃飯的這些人,到居士林吃飯的人太多了,假如這些吃飯的人將來真有幾個往生去作佛,你想想看他福報多大?他供養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他要是在這裡供養,這裡面有幾個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他得的福報超過供養辟支佛;對於這些事理通達明白的人看得出來,一般人看不出來。念佛堂裡面,特別是夜晚念佛,你們每個星期三十六小時念佛,這些義工也是不眠不休、精神飽滿在那裡照顧大眾,晚上提供你們點心、飲料,照顧得很周到,這個修福修大了!內財、外財都供養,自己來做義工、來服務,內財的布施,他又帶來很多吃的這些東西,提供大家晚上受用,外財布施,內、外都布施,這是修福。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布施福報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太大太大了。可是在佛門裡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連在一起,是分不開的,世間人的布施這三個是分開的,佛門這三個是合在一起的;財裡面有法,法裡面有無畏。他供養大家,布施給大家,大家天天在這個地方研經、思惟、念佛,那是法,所以他這個供養布施是對法的,供養佛,布施法,所以他都具足了。佛法的修學、佛法的契入,使人能夠了生死、脫三界,斷煩惱、成佛道,這是大無畏的布施,所以這個布施利益就大了,無比的殊勝。
「受福」就是我們世間人講享福,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的,哪個人不希望享福?這些義工們,他們把義工當作他的享福,修福跟享福合在一起,修福就是享福,享福就是修福,他這個福報綿延不斷,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享福不肯再修福,這種人多,我們看到世間大富大貴之人,這些人古大德所說的,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的福報,可是今天他一享福他就不肯再修福;不肯再修福,他這個福報一生享受完就沒有了。福報大的,可以享受到一生,到他死還是有福報;福報要是差一點的,到老的時候就可憐,福報享盡,老的時候沒人照顧,苦不堪言,那是什麼?那是福報薄的,這些現象都擺在我們面前。如果這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病苦、沒有老苦,證明他的福報修得很不錯,一生受福。如果他死的時候,死的瑞相很好,那他就不止一生受福,來生還享福;他走得很安詳、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明白,一點都不迷惑,斷定他來生還是人天福報,這個福報就不止一生。
如果十生、百生、千生,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眾生修大布施,才能有這麼大的福報。古代我們看到帝王、看到世家,他能傳好多代家道不衰,祖先修的福報大,所以子孫代代都享受不盡。如果是百生、千生的,造福布施就更大了,十生受福的,我們看到古時候帝王,歷史裡面所記載的世家;可是百生、千生就不一樣,在中國我們只看到孔老夫子,真的是百生大福。他做些什麼布施?教學,真誠心教化眾生,孔老夫子傳到現在七十多代,他的後人還受到舉世之人的尊敬,尊敬他的祖先;聽說孔老夫子的後代,人家都是另眼相看,特別禮遇。孔德成先生到美國,接受美國的禮遇,原因是美國人聽說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人,這是百生受福。
在佛門裡面諸佛菩薩他們所修的布施,那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佛修的是什麼?佛也是布施,法布施。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修法布施。法布施裡面有沒有財?有財,但是沒有外財,是內財。他需要精神、需要體力,耗費自己的精神體力,內財布施,所以他有財;教導一切眾生,法布施;令一切眾生開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像經上講,你開悟之後,遠離恐怖、顛倒、妄想,這屬於無畏布施。一生誠心誠意專門做這樁事情,他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我們要懂得。
布施的對象,佛經上講福田,布施是種福,你要認識哪個是福田,要找福田種福,那你這個福報就無量無邊,你永遠享受不盡。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不要怕辛苦,也不要怕我年歲大,體力衰了,想替社會做一點好事,不行!他就真不行,為什麼?他自己心裡想不行,他當然就不行。如果你覺得行,你就不會衰老,你覺得不行,天天念老、念病、念體力衰,佛法講相隨心轉,你當然就衰退了。如果你有勇氣真正覺悟,我不老、不病、不衰,跟一切眾生結緣,修大布施,行!不是不行,一樣做得很圓滿,就在你自己有沒有覺悟,肯不肯發心。
今天真實的福田、第一等的福田、無比殊勝的福田是什麼?我們天天在想的「彌陀村」、「念佛堂」,這是無上的福田,因為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我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可是沒有緣,就是自己力做不到,所以只有常常說說而已,說了三十多年。沒有想到在此地遇到李木源菩薩,他聽懂了,他真幹了,他幹了我有沒有歡喜心?沒有。為什麼沒有歡喜心?在我想的是姑妄聽之、姑妄聞之,是不是真能做得成很難說。如果我歡喜,他做不成,我不就失望了嗎?所以我沒有希望,也就不會有失望;你做成了,很好!你做不成了,我原來就沒有希望,我們的心永遠保持平靜、清淨。但是他認真努力做,我們要幫助他,也協助他,希望促成。所以我們先做試驗,在居士林開個念佛堂做試驗;這個試驗使我們產生了信心,大家都產生了信心。不通過這個試驗,你沒有信心,你就很難成就,這個事就很難成就。所以通過這個試驗,這個試驗雖然時間不長,我們念佛堂到現在還不到三個月,這麼短的時間,把這邊同修從上到下,從居士林這些董事、領導的人,到天天來念佛,甚至於來做義工的,各個充滿了信心,這個不可思議,這不是人力,佛力加持。
所以我常說,我說的話真話,這個念佛堂有佛在裡面念佛,有菩薩在裡面念佛,護法善神那就太多太多了;有人告訴我,有人見到護法神都排隊,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每一個人踏進念佛堂,他感受不一樣,氣氛不相同,外國人講磁場不一樣,進去之後生歡喜心,進去之後生起信心。譬如說念四十八小時,二天二夜不眠不休,有很多人說這體力不行,結果進去之後他能撐得住,二天二夜念下來自己有信心,不錯,我還行!這是佛力加持,是自己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非常幸運,從前修行的人多,如法的道場多,佛菩薩普遍去照顧,現在沒有,只剩一個,所有佛菩薩都加持一個人、一個道場,你說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一定要自己發心,要自己有信心,如理如法的去做,真正是佛家所講的心想事成,「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做的是真實利益。我們的目的是求正法久住世間,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就樂意做出犧牲奉獻。
也有些同修對我很關心,「法師,年歲這麼大了,每一天都講經,天天都不休息,很累!」我非常感謝這些人關心,他們勸我把講經的時間減少,每天講一個半小時,不要講二個小時,一個星期頂多講五天,休息二天,好意,我很感謝。但是你要曉得,如果我們講經的時間減少半個小時,這一部《華嚴經》恐怕要講十五年,我現在想十年未必能講完,那再減少半個小時,恐怕會延長到二十年,那還得了!說起來是好聽,大家無量壽,總希望這個經能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圓滿。我現在每一天講二個小時沒有感覺到累,講得很歡喜,所以在目前這個狀況行,可以維持,不必減少時間。世間諺語也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講經是喜事、樂事,不是苦事,一般人認為好像在學校教書是苦事,那可能是苦事,可是講經是樂事,跟一般學校教學不一樣,非常快樂的一樁事情。快樂的事情要把它減少了,我想哪個人也不願意,苦事減少好,快樂的事情不能減少。
這是說明福田,真正的福田是利益眾生。在往年我勸人修福,我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方法是印經,在過去只有印經布施,印經布施是財、法、無畏三種都具足,是好事情;其次,我常常勸大家照顧病苦,一些病人、生活很清苦的人,我們布施他,布施醫藥,救濟貧苦;第三樁我勸人放生,放生是無畏布施。這是我許許多多年來,講經說法奉勸諸位,這是真正的福田,決定沒有過失、沒有弊病。我沒有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如果這個道場不是修學、弘揚正法,那這個福田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種這個福種錯了。正法的道場不容易遇到,很難很難遇到,真正是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我們要極力去修布施供養,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
李居士最近找到這塊地,我們要建「彌陀村」。他來問我:要不要建宮殿式的?我就告訴他:不必,宮殿式的建築花錢太多,未必能適用。我說:我們建現代化的建築,擺脫廟宇的形象,我們提倡佛教教育,所以採取現代化的建築。他們昨天把圖樣拿來給我看,念佛堂是圓型的,頂上還有一尊佛像,我給他講佛像不要,不要把佛放在那裡曬太陽、淋雨,不恭敬,那個佛像應該取消;做現代化建築,省錢、適用這才重要。主要的就是要成就大家念佛的功夫,希望人到這裡來念佛能得功夫成片、能得一心不亂;得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這才叫真正的福田、真實的福田。他學校的部分我們接收過來,稍微裝修一下可以辦佛學院,解行相應,這很重要。念佛的人每一天要聽經,不聽經念上三天就懈怠了,聽經是天天勸他,天天給他打氣,我們在那裡看著不能讓他退轉;每一天講經就是為這樁事情,幫助他勇猛精進。
這是真實的福田,我們在旁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分錢不可以浪費,才能成就施主一片布施的心意,不可以糟蹋,佛家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出家人墮地獄。為什麼墮地獄?不知道節儉、不知道恭敬,浪費施主的財施,這裡面就造很多罪業,你自己修持有什麼功夫?你有沒有得一心?有沒有功夫成片?如果沒有,沒有的話;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在那打問號,你未必能去得了;你要去不了,你這些受用,這就是佛門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一定要懂得節儉,要懂得修福、要懂得惜福,能省一定要省,該用一定要用,該用絕不吝嗇。
現在布施,法布施除了印經之外,多了,範圍比從前廣。我們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像帶、有CD,甚至於現在我們還利用衛星電視,利用網際網路,這些都是屬於布施。許許多多同修從事這個工作,是以內財、外財來修真實布施的功德,現在我們的範圍比從前廣大多了。昨天晚上同修來告訴我,我們現在在此地做CD,量做得很大,全世界各個地區都向我們要,我們請別的廠商來替我們做,價錢算得很便宜,一片一塊五。他來跟我說,如果我們自己要設廠,自己來生產,一片成本只要五毛錢;換句話說,我們過去送人家一片,現在我們可以送人三片。我說這個事情好,我贊成,等李居士回來,我們研究自己設廠來生產。這樣修福那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只有真正明瞭佛理的人,明瞭事實真相的人,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修福,怎樣才得大福利。
此地說講「大福利」不是人天的福利,人天福利不大,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那個福利就大了。六道眾生的福利,你們念過《無量壽經》,六道眾生福利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要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做一個比較,差很遠;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福好比大梵天王,而大梵天王的福好比我們人間貧窮之人,不能比,這才叫真正是大福利。我們肯幫助別人成佛,我們自己成佛就決定有把握;真正幫助別人成佛,一定要給大家做好的增上緣,我們知道這些念佛人,他們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緣,縱有善根、福德,沒有因緣,這一生還是不能成就。他在家裡念佛,他在其他道場念佛,他有干擾,他心定不下來;我們常常聽同修說,在家裡念佛,家裡頭兒孫常常來找麻煩,朋友常常打電話來干擾,心定不下來。我們有這個念佛堂,進去之後念佛堂裡頭沒有電話,不裝電話,寮房裡面統統沒有電話,你的心就定了,沒有人來找你,不受干擾。這是我們提供他修學的因緣,提供他修學的環境。
李居士有膽量,我很佩服他,將來住在彌陀村裡面,人一分錢不收,什麼條件?「肯念佛」,就這麼一個條件,男女老少都行,只要肯念佛,你就能住在這個地方,彌陀村供養你一輩子,一直送你往生。今天全世界多少政府做這些福利事業,跟彌陀村都比不上。外國這些老人院、退休村雖然辦得不錯,還有很多限制,申請手續還很麻煩。我們將來彌陀村申請手續只有一條,「你肯念佛」,你就可以進來;外國地區的人,只要取得新加坡合法的居留,就養你一輩子,你什麼都不要操心,衣食住行都供養。李居士要設計制服,到彌陀村就要換彌陀村的衣服,你以前的衣服都不要了,生活當中四事供養統統照顧到,這是大布施。錢從哪裡來?還不曉得,還不知道。李居士有信心,我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替阿彌陀佛工作,阿彌陀佛當然照顧,信心從這裡建立的。佛有福報,我們是替阿彌陀佛服務,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所以怕什麼?放心去做,全心全力去做,決定能做得成功,決定能做得圓滿。特別是居士林最近這一段時期,我們看到愈布施愈多,不是說布施就減少,布施就缺乏了,不是,愈施愈多,給我們帶來無比的信心。所以福田一定要認識清楚,哪是真實的福田,哪一種福田決定得到諸佛菩薩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現在這個道場李居士跟我也講得很清楚,我們給世間做一個示範的道場,做一個模範。做成功之後,希望各地方的人到這邊來參學,所以此地歡迎全世界各個地方念佛人都到這邊來念佛,一般到這邊來新加坡海關會給你一個月到三個月的時間,你就可以住在這裡念一個時期的佛,把這個地方的經驗,把這個地方的作法帶回去。希望將來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有這種念佛堂,都有這樣的彌陀村建立,確實可以為社會、為世間、為一切眾生消除災難,帶來的是安定、和平、興旺。所以這個布施,這種修福真正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我們非常幸運遇到這個緣,我們修一點隨喜功德,不要看輕這一點隨喜功德,這一點隨喜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能珍惜這個緣,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佛學院要改組、要招生、要擴大,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因為將來其他地區再要建這種彌陀村,我們人手不夠,一定要培養許許多多的人才,幫助各個地區來建彌陀村,推動淨宗的弘傳。所以底下招生,李居士跟我商量就不限於中國,全世界各個地區在家、出家我們都收。居士主持正法道場的很多,在此地居士林居士主持的,這個地方淨宗學會也是居士主持的,過去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台中佛教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都是居士主持的,所以我們不要有分別心,萬萬不可以出家人比在家人就高一等,錯了;高,要看你修行的功夫高低,不在形象,這一點我們要明瞭。這個事情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支那內學院院訓裡面,就有很長一篇篇幅開導這樁事情,往往出家人自尊自大最後墮落,造作許多罪業,在家人處處謙虛反而能往生淨土不退成佛,很值得我們警惕的。
歐陽大師特別強調一句話,「佛法是師道」,他提出「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他說佛法是師道,師道裡面老師第一大,特別提倡尊師重道。老師有在家的,在家人他是我老師,我跟他學的,老師第一大;決定不能說我是出家身分,他是在家身分,我應該比他大,那錯了。在家居士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也稱他作和尚,和尚是梵語,意思是親教師,我的法是他傳給我的,是他教導我的,這個人是我的親教師,親教師稱和尚;和尚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在家出家。阿闍梨是老師身分,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我應當向他學習,所以阿闍梨也不分在家、出家。現在許多密宗上師阿闍梨在家人,黃念祖居士就是密宗的阿闍梨,出家人跟他修學,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佛陀當年在世,維摩居士在家的,舍利弗、目犍連見維摩居士,行禮跟見世尊沒有兩樣,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行師生之禮,沒有把他看作是在家人。這個觀念我們必須要把它扭轉過來,佛法當中老師第一大,如果是居士,甚至於在家女居士,她講經說法,她來教學,我們也要把她看作佛陀一樣,不可以有絲毫分別心,不可以有輕慢心,我們才能得到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