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玄義 (第十三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13
在末法時期,為什麼會招致這麼大的災難?就是孝道沒有了。不但孝行沒有,孝的概念都沒有,這個可怕了。正法、像法、末法的區分,我們也可以用孝道這個條件來觀察:正法,人人能盡孝;像法,孝道就衰了,雖然講,但是「行」達不到,在行為當中是打很大的折扣;末法時期,不但孝行沒有了,孝的觀念也忘得乾乾淨淨。怎樣拯救世人?沒有別的,還是要提倡孝道,還是要教孝、勸孝。「孝」是整個佛法的基礎,也可以說,孝是一切眾生幸福美滿的根源。救眾生,要從根本救度,根本救度就是教孝。中國佛教,晚近這一、兩百年我們不談,我們看過去,從後漢傳到中國來,隋唐達到最高峰,歷史上稱為佛教的黃金時代,朝野沒有不信奉,沒有不遵行,帝王大臣給一切人民做榜樣。縱然到了末代,皇帝實在不盡孝,死了以後諡號裡還有孝字。這就說雖然做不到,他還知道孝是好事情,還想有這個字,得到身後的榮耀。所以中國古時候帝王,以孝治天下,以禮治天下。我們佛法教化一切眾生,也是以「孝、慈」為根本。
中國的佛法是以四大菩薩為綱領,這四大菩薩就是中國的四大名山。諸位要曉得,這四個是一體,不能分開,分開那就錯誤了。始從地藏,地藏就是教孝。「地」是大地,「藏」是寶藏,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衣食住行,物質精神的受用,都要仰賴大地。五穀雜糧是大地生長的,我們要靠這個維繫生命,衣食住行哪一種資源不是仰賴大地?文明再提升,種種藝術的享受,一切珍寶也都是從地下開採提煉出來的七寶。佛用大地比喻我們的心地,所以「地」是表法,我們看到大地就要想到自己心地,我們的心地有無盡的智慧,有無盡的德能,智慧、德能就是寶藏。大地生長萬物,顯示出多彩多姿、真善美慧,可是我們的心地顯示出來盡虛空遍法界,佛經裡面講依正莊嚴。十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的依正莊嚴,是我們心地智慧德能的多彩多姿,是我們心地寶藏的真善美慧。誰知道?佛知道。我們眾生是迷而不覺,諸佛菩薩是覺而不迷,所以他孝心才圓滿。
什麼叫孝?前面曾經說過。我們中國所畫的符號,文字是符號,這個符號裡面含藏的意思,你要能夠體會。這個符號的意思就代表虛空法界是一體,你有這種認知,這叫孝心。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個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叫孝。西方人講,上一代跟下一代有代溝,有代溝就不孝了,孝沒有了;代溝這個名稱是從外國來的,我們中國沒有。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就是佛經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孝字的意思。三際、十方是我們生命的整體,這個概念就是孝的概念,你真正能夠體會到,真正有這個認知,這個認知就是佛知佛見,而我們凡夫不認識,佛菩薩認識。中國古聖先賢了不起,他能造出這個字,畫出這個符號,他有這個認知,他沒有這個認知,他怎麼能畫得出這個符號?
生命整體,我們從比喻上說,好像比喻我們這個身體,十法界好比我們身體十個部位,頭目腦髓、手足胸腔,十個部位,十個部位是一體的。再縮小,好像一個國家、一個族類,那就是身體一個細胞。現在科學分析得更精細,細胞再分析,分析成原子、電子、粒子,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就好像身體一個細胞裡頭的原子、電子、粒子一樣,沒有離開這個整體。所以諸佛菩薩真的把虛空法界看作是自己的家,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些我們在經上讀過。什麼叫法身?一切眾生是法身,一切眾生是什麼?就是虛空法界。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有情是眾生,無情是眾生,法界是眾生,虛空是眾生,沒有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眾生的意思很廣,不要看到眾生就以為一切是有情之類,你就看得很窄小,這怎麼能稱法身?
首先,我們要有孝的概念,要有孝的真實體認,這是諸佛如來的概念,諸佛如來果地上的認知,我們從這裡建立起佛知佛見。這個大宇宙中,覺悟的人不是少,很多!我們這個地區、地球覺悟的人少。如果看十方法界,諸佛菩薩無量無邊,聲聞、羅漢無量無邊,覺悟的人不在少數,很多!迷的人多,覺的人更多,生命才生生不息,如果覺悟的人少,迷惑的人多,就完了。所以要知道,覺悟的人多,不覺的人少。我們今天是少數不覺之人,諸佛菩薩、羅漢覺悟了,幫助我們這個少數不覺的眾生,幫助我們覺悟。然後你才能夠認識《地藏經》,你才能了解《地藏經》,明白地藏法門,你才能修、能學、能教。地藏法門如此,其他哪個法門例外?沒有例外的。不但佛法裡面所有的法門如是,你展開來看,其他宗教經典哪個法門又何嘗不如是?佛家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是什麼人?《華嚴經》講的法身大士,圓教菩薩知見圓融。不但世間不同宗教的典籍擺在我們眼前圓融,所有一切諸法無有一法不圓融。幼稚園小朋友念的課本,「小貓跳、小狗叫」,也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融了。就這六個字,就能把「大方廣」、《地藏經》的經義,發揮到淋漓盡致,你想想何況其他宗教經典?
今天我們為什麼講不圓?自己沒有入圓知圓見,沒有入佛知見。沒有入佛知見,是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不曉得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所以孝道是永遠不能夠建立。孝這個字,就是顯示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上自究竟佛果,下至阿鼻地獄,是整體。我們可以說,人天以上是我們身體好細胞,八難三途是我們身上長一些壞細胞;壞細胞不能去掉,現在開刀把它割掉,不行,我們這割不掉的。要怎樣把壞細胞培養,恢復成好細胞,這要教學。因為壞是不正常,它本來是正常的、本來是好的,壞是暫時的不正常,是可以讓它恢復的,這要靠教導,要靠修養。所以地藏菩薩所代表,深入極惡劣阿鼻地獄的環境,還是以孝道教化那些眾生。
大乘佛法是以地藏為根基,從孝道裡面再昇華為慈悲,慈悲是孝道的發揚光大,所以佛法的教學,「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由此可知,佛法始從孝、慈,地藏菩薩表孝,觀音菩薩表慈。慈是孝的發揚光大;換句話說,慈是孝的落實,慈悲、方便是孝道的落實。成佛就是孝道的圓滿,等覺菩薩孝道還不圓滿,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孝道不圓滿,到如來果地,孝道才真正圓滿。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孝道是從孝順父母開始,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這三面做到圓滿,圓教佛果。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這是我們中國世間人的觀念,成龍成鳳是美好到極處。他不知道美好到極處是作佛,他要知道作佛,他就不會叫兒女成龍成鳳,一定叫兒女要成佛、成菩薩,所以我們可以用龍鳳代表如來的果地。但是他有個希求,總希求兒女出人頭地,達到最高峰,這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如果那個老師希望,學生將來的成就不如我,這個人不是老師,他不配作老師。
中國古時候的老師,叫師道。把師道跟孝道相提並論,把老師跟父母相提並論,有很大的道理。中國古代老師,唯一的期望是希望學生超過自己,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才叫師道。你看看中國的古書,古時候教書的老師都非常清苦,因為他不從事生產的事業,跟我們出家人一樣。他的生活來源是學生的供養,學生家裡富有的供養多一點,貧窮的供養少一點。像孔老夫子教學,學生家裡面對老師的供養,送的禮物叫束脩;脩是什麼?乾肉,我們中國人講的臘肉,就一片、一條,這一年送這點東西給老師,最微薄的禮物。所以作老師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生活非常清苦,中國人講是窮秀才。但是他在社會上很有地位,社會上對他沒有不尊敬,尊敬他的德行,尊敬他的修養,尊敬他對於社會的貢獻,無私的教導。他教這個學生,學生將來考功名,假如說學生沒有考中,他自己的兒女也一樣教,考中了,這個社會會罵死他,私心!他寧願自己的兒女落第,學生考中了,社會大眾對他讚歎,說這個老師沒有私心,大公無私,得到社會的讚歎。學生對於老師的恩德永遠不忘,學生對於老師的生活,對於老師的家屬子女也終身照顧,跟照顧自己父母兄弟沒有兩樣,他有困難的時候,會全心全力幫忙,所以過去師徒如父子。
現在沒有了,孝道都沒有了,哪來的師道?世間怎麼會不亂,世道怎麼會不衰?我們了解這個動亂、衰微的因素在哪裡,我們要提倡孝道。世間人忘恩負義,我們極力提倡知恩報恩,一點小小的恩德我們不忘,我們全心全力豐厚的報答,做給世間人看,不是在講堂裡講,要落實,要在生活當中去真正把它做到。學著以真誠心、孝順心面對一切眾生,盡心盡力的幫助一切眾生,這叫行菩薩道。那個眾生不信佛,那個眾生毀謗佛,我也要用真誠心、孝順心,無私的為他服務,去幫助他。他會回心轉意,他會回頭,他也有良心,他的良心現在被物欲蒙蔽住,他沒有見到好樣子,他不相信世間還有好人,如果他見到好樣子,他會覺悟,他會回頭。我們決定不能怪眾生造業,只能怪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感動這些惡性的眾生,怎麼能怪人?念念怪人,把責任推給別人,是我們最大的過失。我們修學為什麼不能成就?讀經聞法為什麼不能開悟?修行為什麼不能入佛境界?就是這一念錯誤的觀念,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他錯,我沒錯,殊不知自己是大錯,他沒錯,我們自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