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玄義 (第二十七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27
「諸禪三昧之業」怎麼講法?如果我換句話說,大家就容易理解,就是一切法門,無量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修的是什麼?都是修禪。佛法總歸納,歸納到最根本的原則只有戒、定、慧。定就是禪定,慧不需要修,樞紐在定。戒律,持戒是方便法,不是目的是方便,因戒得定。禪定還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因定開慧。所以禪定是開智慧的手段,持戒是得定的手段,戒律在佛法教學裡面是手段之手段,我們講最初方便。像天台大師講的五停心觀、五品修學,都是屬於手段之手段,都是屬於戒學,因戒得定,得心寂三昧,這得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觀察一切都是智慧,智慧不要學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只要你心地清淨智慧就開,你一分清淨心開一分智慧,兩分清淨心開兩分智慧,十分清淨心開十分智慧。所以定的功夫有淺深不同,它起作用智慧大小有差別,就這個道理。心不清淨,只有煩惱、只有妄想,決定沒有智慧。學佛諸位抓到總綱領,總綱領就是戒定慧,你才會有成就。你抓不住綱領,那就是盲修瞎練,費的時間長,費的功夫多,得的效果少。
許許多多人甚至於誤會,把福報當作功德,福報跟功德是兩樁事,這個諸位要曉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這樁事情「福不能救」。這樁事情是什麼?生死大事。了生死、脫輪迴的大事,福報不能救,修再大的福報,你到人天裡面去享福,不能了生死,不能脫輪迴。了生死脫輪迴什麼能救?功德能救。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福德著相,修福德不著相就是功德。「功」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就是功德。所以事還是一樣,事上沒有差別,用心不一樣,結果就不相同。著相,還得要以《金剛經》做標準,《金剛經》上講四相,佛說得很明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說清楚了。如果我們還有四相,我們所修的這一切善法全是福德,跟諸位說,講經說法都是福德,著相了,來生得福報。講經說法來生得什麼?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生生世世修這些福德,著相修行,四相沒有離,你將來享大福報。像乾隆皇帝,這三種福他都修,有智慧又有福報,又有健康長壽,福從哪裡來的?前世大概是作法師,這麼修的。可是沒有辦法出離三界,還是要搞生死輪迴,辛辛苦苦修的一生就享完了。乾隆做六十年皇帝,做四年太上皇,說實在話,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我們要警覺到。
如果能夠離一切相,那個福報就大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作菩薩;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得真正的解脫。我們要明瞭這個道理,要深深體會到這些事實真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怎麼個離法?起心動念為眾生去想,不要去想自己,這個念頭就轉過來了。我們凡夫念頭不能斷,總有念頭起來,這裡做一個轉變,過去起心動念想自己,現在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但是還要記住,以往起心動念想自己是造惡業,現在念頭轉變,念念都想一切眾生是善業,如果是著相還是福德。那就是你已經轉了,你從三惡道轉變成三善道,依舊沒出輪迴。所以斷惡修善要不著相,這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著相是什麼?絕對不掛在心上。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任何人,做任何的利益社會眾生的事,不要放在心上,這就是不著相,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做,做了之後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是功德,這是諸佛菩薩之所作,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一定是兩種觀道成了,這就是前面講的「奢摩他」跟「毗婆舍那」,就是天台家講的止觀,「止」是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止住了,不再有了;「觀」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觀是慧,止是定,兩種觀道就是定慧等學,決定信解,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的地方就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