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2851_1269297029797282_3196453881269722694_n.jpg

香港 學佛答問 第52集

52-3【問】第二個問題,佛教為何會斷根?應如何續佛慧命?
【答】這是個大難題,我們眼看到佛教真的有斷根的可能。要怎樣續佛慧命?要真正發菩提心,要真正依教奉行。佛給我們所講的,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如果不能持戒,貪圖享受,佛教確實很難在這個世界再立足。
  我是前年到日本開會,跟日本佛教的一個領袖水谷幸正見面,這個人也是老朋友了,他今年七十八歲。我就向他提出來,如果日本佛教再不能培養真正的弘法人才,日本佛教很危險,二、三十年之後可能就沒有了。

所以,一切是人才第一。人才一定是所謂有根基,這個根基要以中國的標準,就是孝子,一定是以孝道為基礎。「淨業三福」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在孝親尊師。如果沒有這樣的人,他決定不能持戒,他決定不能吃苦,換句話說,他放不下,還是搞名聞利養,這樣子佛教自然會衰下去。


  要真正續佛慧命,就是要發大心,捨己為人,這才叫菩薩發心,佛法裡面講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們這邊所說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起心動念都能夠與這個相應,這個能續佛慧命。

 

如果不是這個心,還有私心,還有利害之心,還有與眾生對立的念頭,都不能夠續佛慧命。不但不能續佛慧命,連自己做人都有問題,將來到哪裡去?三惡道的機會多。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的意識裡頭,起心動念如果離不開貪瞋痴慢,果報就在三途;誰能夠離開貪瞋痴慢,才能保住人天的小果。


  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都沒有例外的,真正的大德,年輕的時候吃盡苦頭,參學、訪師,才能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後,才能建立佛法,利益眾生。


52-4【問】第三個問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結合培養講經弘法人才,應如何做才如法?


【答】這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面講的很多,佛法決定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在家學佛,在過去沒有不遵守《十善業道》的;換句話說,在家學佛的同修都能落實《十善業道》。出家學佛的,都能夠落實三皈、五戒跟《沙彌律儀》,肯定都能夠落實,都能做到。所以第一個是德行。我們今天非常普遍,在國內、在國外我們看得太多,在家同學做不到十善業,出家同學,三皈、五戒跟《沙彌律儀》做不到,佛教還會有前途嗎?所以真正好的佛弟子,我們天天要迴向、天天要祈求,希望佛菩薩再來救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能把佛教興旺起來,建立起來。今天如果有五比丘,就可以把佛教復興起來,但是這五個人是真正覺悟,真正能吃苦,能依教修行。所以佛經不是念得很熟,講得天花亂墜,沒用。字字句句都要改變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讓自己整個身心跟經教結合成一體,這個叫修行證果。所以我們不持戒不行。
  戒律現在為什麼做不到?我常說這是有原因的,我們從小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國的傳統是家庭教育,就是最重視的是家庭教育,五千年來沒有例外。所以每個家族都有家規、都有家教!這些東西在過去都保存在每一家的族譜裡面,祠堂裡面有族譜,這些家教好的東西統統都保存在裡面。我們今天採取的《弟子規》,《弟子規》可以說是家教的集大成,是個代表作,集大成的代表作,文字不多,內容非常豐富,要從這裡下手。這個裡面雖然文字不多,義理深廣無限,每一句話你要是細細研究,都可以寫出幾百萬的大書。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先把它落實。
  如果我們能夠落實《弟子規》、落實《十善業》、落實《感應篇》,你就有三個根,儒釋道三個根。有這三個根,然後在經教裡面學一門,不能學多,學一門。沒有老師沒有關係,在中國儒釋道,沒有老師自己修行都能成就的,這些人有榜樣、有例子,所謂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要專攻一部經,為什麼?專攻一部經,心是定的,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同時學很多東西,你的精神、力量分散了,你得不到定,你心不能夠集中,換句話說,你不會開智慧。你所學到的都是些皮毛常識,學得再多,常識很豐富,也能說得天花亂墜,與你自己的心行毫不相關。這就錯了,完全錯了,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那我這一門東西,到底要學多久?每個人不定。什麼時候就算畢業了?開悟了,你在這一部東西上得定,定久了,人就開悟。一悟之後,一切東西,沒有學的,你一接觸都通。你們看看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很好的樣子。他還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也沒有聽過經,實際上就是聽了幾句《金剛經》而已。他悟了之後,你看看世出世間沒有一樣不通達,這什麼原因?心淨,心地清淨,萬緣放下。
  你心裡頭還有牽掛,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名聞利養、還有五欲六塵、還有貪瞋痴慢,這怎麼得了,這怎麼能成就?要知道我們自己的自性,《華嚴》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佛,就是你本來是清淨,你本來是一塵不染。「清淨平等覺」是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都是你本來有的,你本來清淨,你本來平等,你本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所以,我們首先要承認我們自己錯了,違背了性德,這不是違背佛菩薩的教誨,是違背了性德。佛菩薩教導我們沒有別的,是教我們回歸自性,把自己的性德再找回來,這就對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很容易找回來,你搞多了那就障礙很多,道理在此地。
  等到你大徹大悟的時候,然後才可以廣學多聞。所以四弘誓願它這個次第很好,先叫你發心,叫你發心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要去救他們,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發這樣大的心,你沒有道德、沒有學問,你這個心是空的,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那是個動力,推動你,巨大的動力,你一定要斷煩惱。斷煩惱,回歸自性,就是圓滿的德行,圓滿的德行也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的。自性裡面沒有一個惡念,沒有一個不善,純淨純善。然後再學法門,煩惱沒有斷盡,不能學法門。
  所以在大乘教裡面,什麼時候才能廣學多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在文殊菩薩會上達到這個水平,開悟了,就是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才離開老師。我們中國過去人講「出師」,現在人講「畢業」,在文殊菩薩會上畢業了。畢業出去是參學,參學就是廣學多聞,他那是什麼程度?他那是初住菩薩的程度,圓教初住。不是這個地位,你不夠資格參學,你愈參愈糟糕,愈學愈亂!所以要曉得從前參學是有標準的,閉關、住山都是有標準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你沒有資格。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學的,一定要懂得。
  所以培養人才,頭一個是德行,然後第二個就是勸他學一門,一門先給他定十年,有期限的。到了十年之後,他自動的會十年十年下去,那就不要勸,他自己明白了。十年,他心是定的,至少十年我要專搞一樣東西,不再打妄想,所以容易得定,容易成就,這樣才行。所以護法,如果遇到這樣的善知識,無論是在家、出家,那真的是佛門的寶,我們要重視,要護持他、要幫助他、要成就他。如果心浮氣躁,你冷靜觀察,他還有是非人我,在順境他還會生歡喜心,逆境他還會有憤怒、還有瞋恚,這是普通人。這樣的人就太多了,很難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惟淨 的頭像
    惟淨

    宇宙人生 事實真相 (倫理道德 因果教育)部落格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