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承襲自幼悲憫的天性,豐富深刻的過往人生體驗,出 家後的常律法師摒除一般出家人的叢林清修模式, 體認宗教要發揮濟世弘法功能,不能只一味蓋建大寺廟供信徒參拜,若要實地讓眾生親近佛法,體悟佛法之精髓意涵,必得效法昔日佛陀不畏艱辛,行遍印度各地, 說法四十九年弘法度眾之精神。因此不惜艱辛勞苦,排除萬難於全國各地普建慈善醫院,一方面醫治眾生身體病痛,解除「病苦」;一方面附設佛堂隨機引導眾生親 近佛法,紓解「心苦」;88年更成立西方蓮社,倡導清淨莊嚴的佛化式後事處理,度人解脫「死苦」。常律法師所思所行,無不希望幫助眾生解決人生面臨的諸多問題。

常律法師出生於一九五一年,彰化市人。

幼時家境清寒,兒時親眼目睹胞妹因病無錢就醫而往生,感受當時家人承受的無奈及悲痛,讓小小年紀的他第一次經歷殘酷的生離死別之場景,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又因幼年家貧常受濟於當時的洋人教會,感受西方人無私奉獻的偉大情操, 小小心靈即激發出無量的慈悲心,及至後來本身所承受病苦的諸多因緣,遂發下宏願,欲蓋建慈善醫院,免費醫治貧病眾生及出家人、牧師、神父,廣救無量眾生之生命。

如此悲心發露,於年少時期即見端倪,相較一般孩童期待得以盡情玩樂的假日,學生時期的常律法師即選擇前往寺廟當義工,協助打掃環境、書寫文疏等工作;更曾挨餓存錢救濟無力撫養多名孫子的阿婆(請參閱:*窮學生為存錢救人寧自挨餓 )。進入社會之後, 即便已成為當時南部最大的進口貿易商董事長 ,仍經常利用閒暇,犧牲個人休閒與家人共聚時間,默默於各地實地進行訪貧、濟貧工作。即因此因緣,發現受救濟者多數原非窮困之家,乃因家人突生重疾或傷害,無力負擔龐大醫療費用而陷困頓。 因此認為唯有蓋建慈善醫院,方能幫助貧病者減輕負擔,徹底解決真正的貧窮問題,因為唯擁有健康的身體,自可謀生而毋須仰賴他人救濟。

而就在其事業如日中天之際,病魔卻無情地襲擊而來,胃出血如洪水猛獸般急速地吞噬他的健康,在療病的日子裡,法師更深切地體驗病苦所帶來之折磨與無奈。 於死亡幽谷前行走一遭,法師驚覺過去的人生只不過是黃粱一夢,唯有捨離小我,走向利他,方為圓滿生命之路。

1987年6月6日,常律法師圓頂入沙門,承襲自幼悲憫的天性及豐富深刻的過往人生體驗,出家之後的常律法師摒除一般出家人的叢林清修模式, 體認宗教要發揮濟世弘法功能,不能一味只蓋建大寺廟供信徒參拜,若要實地讓眾生親近佛法,體悟佛法之精髓意涵,必得效法昔日佛陀不畏艱辛行遍印度各地,說法四十九年弘法度眾之精神。因此不惜艱辛勞苦,排除萬難於全國各地普建慈善醫院,一方面醫治眾生身體病痛,解除「病苦」;一方面附設佛堂隨機引導眾生親近佛法,紓解「心苦」;88年更成立西方蓮社,倡導清淨莊嚴的佛化式後事處理,度人解脫「死苦」。常律法師所思所行,無不希望幫助眾生解決人生面臨的諸多問題。

為成善願,相 繼於高雄、新營、彰化、台北、埔里、宜蘭及加拿大等地,創立以慈善、文化、教育、醫療、制喪五大志業為度眾內涵之佛教正德慈善中醫院、正德社會福利慈善基 金會、正德宗教協進會、正德孤兒院、正德佛教文化院、正德佛堂、慈音雜誌社、正德西方蓮社、正德學苑、正德圖書館,以多元方便法門接引眾生親近佛法。

近年來,有感於癌症罹患率的逐年攀升,無情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也令許多家庭因而陷入永無止境的悲痛之中,認為「救一個癌症病人,等於救了一家人」,因而積極致力推動正德僧伽癌醫院的蓋建計劃(請參閱*常律法師蓋建正德慈善癌症中西醫院的重大意義與因緣 ),希望減少癌症對國人健康及生命的威脅,避免社會更多的不幸與遺憾,念念為眾生設想的偉大情操,令人動容 。

而為落實「取之十方,用之十方」的真正慈善精神,常律法師所創辦的正德慈善機構所提供之各項服務皆以免費方式與眾生結緣,希望匯聚十方善念善行,濟助關懷社會弱勢,讓愛心在此交會與傳遞,展現佛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崇高境界,綻放人間真善美的璀璨光輝。

法 師常說:「人生扣掉吃飯、睡覺,及年幼不懂事,老年體弱不能做事,所剩時間不及三分之一,如何運用這三分之一去做有意義的事,才是智者。」基於如此信念, 法師不但身體力行,戮力以赴,為眾生之事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一股護念眾生的慈悲願力,唯願引領更多人走出人生的困境,尋回生命的光采與自在。回想起自己 童年所發下的「扶弱濟貧」的宏願,鞭策著他走向一條濟世救人的偉大道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