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順境中往往失去鬥志,必須逆境之刺激,方能覺醒激勵成志。
明朝一位姓羅的人,很有才華而考取狀元,人人都叫他「羅狀元」。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十歲,一個八歲,羅狀元為他們請來一位老師,然而這兩個兒子卻都不愛讀書。
一日,羅狀元想親自考考他兩個兒子的智慧,狀元夫人恐怕她的兒子會被父親教訓,便在一旁觀看。羅狀元首先問大兒子:「『天』對什麼?」狀元夫人就偷偷的指著地,正好地上有一堆雞屎,大兒子便回答:「天對一堆雞屎。」羅狀元聽了大怒:「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書是怎麼讀的!」於是再問第二個兒子:「『父親』對什麼?」狀元夫人又偷偷的指著自己,正好指著自己的頭,兒子便回答:「父親對母親的頭。」羅狀元一聽更為憤怒:「養你們二個傻兒子有什麼用!」一氣之下便出家去了。
出家後,最初在一家寺院裡做苦工,挑水、打掃,或在廚房做洗碗等粗活,因為笨手笨腳,不時弄破碗盤,所以常常要被處罰。然而他很有善根,一有空則用功修持佛法、研究佛經。光陰似箭,數十年即成為一位有德行、有學問的高僧。狀元夫人因為丈夫出家的刺激,立志要教導二個孩子成人。數十年後亦接連考上狀元、探花,正在閤家慶祝的同時,羅狀元恰巧化緣來到家門口,家中奴僕以為只是個普通和尚,只給了他二分錢與一斗米,羅狀元便在壁上題詩:「夫妻分離十八秋,斗米銀兩吾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當夫人看到壁上的題詩,知道是他出家的丈夫,已不知去向了。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幾點啟示:第一、讓我們了解世間的禍福,往往是互相依附的,禍中有福、福中有禍。第二、人要即時立志,要立志才會成功。第三、世間行行出狀元,羅狀元在官場是狀元,在佛門中亦是狀元。
試想:羅狀元若沒有出家,他的兒子恐怕也沒有今日的成就,而自己也將失去學佛的機會。在世間做官,看似榮華富貴,然古人之詩句卻早就對此有了深刻的體悟,古人說道:「刀筆為官幾十年,是是非非有萬千,一家飽滿千家恨,半世功名百世怨。」出家修行,在一般人眼中是可憐的,但在出家人的內心卻是無比的清淨歡喜;生生世世功德無量,利益無窮,此乃禍中之福啊!
人在順境中往往會失去鬥志,必須逆境之刺激才能覺醒。俗云:「激勵成志」,人要有「志」才會上進,沒有志氣是永難成功的。出家在世俗眼中,雖無什麼地位,但出家人之內心卻是無比清淨無染;能夠弘法渡眾,解脫苦惱,乃是真正偉大的德性與人格,精神上是比任何富貴之人更充實喜樂的。爾後成佛,解脫生死,不是比當狀元更有價值嗎?以豁達的心胸,看淡富貴名利,讓心境清淨,自然自在!


羅狀元勸世詩:「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休。」


這段詩句即是說人一生都在財色名利的追逐中,轉身白頭;一生勞苦奔忙,是是非非,何時止休;無盡的煩惱,何時斷去;富貴貧賤,風水輪流;人生的路曲曲折折,世事紛紛擾擾,我們應該要定下心來,走這條修行的路,唯有此路,方是明明白白的光明之道,然而,一般人卻無法止歇一顆紛亂心,在六道中無有解脫之時。
讓我們將紛擾的心停止下來吧!反省自己、懺悔罪業,念佛、拜佛,相信必能活得快樂自在。阿彌陀佛!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