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玄義  (第十五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15

所以在大乘顯教裡面,這些祖師大德給我們限制得很嚴,真的在四攝法裡頭,到第三條就劃一道界線,要我們嚴守戒律,我們的定功、智慧不夠,守住這個範圍對我們決定有利益。可是在密教裡面,這四個都有,諸位要曉得,密教是佛法裡面最高級的佛法,什麼人有資格學密?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八地菩薩有資格;那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差不多快破盡,法身差不多圓滿了。由此可知,真正能跟一切眾生同事是八地菩薩,如果把標準降低一點,也是圓教初住菩薩。由此可知,三賢菩薩,七地以前的菩薩,雖然與眾生同事,還有忌諱;也就是說要看自己的能力,哪些事情可以同事,哪些地方不能同事,他自己清楚。到八地菩薩,才沒有這個忌諱,他的定慧成就了;換句話說,與一切眾生同事,決定不會受一切眾生的影響,真正達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才行。

  而且與一切眾生同事,決定是利行,決定是幫助這個眾生、成就這個眾生。成就,前面講過三個意思,「化轉三義」,就在這個經文前面,第十四面後面最後的一句,「轉惡為善,轉迷成解,轉凡成聖」,決定是這三個目標。如果不是這三個目標,與一切眾生同事,沒有不墮地獄的。我跟章嘉大師三年,章嘉大師是真善知識,他沒有傳給我密法。為什麼?不夠程度。但是對密教的教義,跟我講得很多,我了解密法是佛法裡面的研究班,像我們念書一樣是博士班。博士班的學生是什麼程度?八地菩薩,如果不是八地菩薩,凡夫要想學這個法門,統統入阿鼻地獄。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很感慨的說,不但說還寫在書上,你們看他一本叫《谷響集》一個小冊子,裡面不少篇的文章,答覆密宗學人的疑問。這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他肯定現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密法的根性。他曾經告訴我,在中國大陸半個世紀,五十年來,依密法修學成就的,他說只有六個人,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可是依念佛成就的,不計其數。他老人家晚年也是用了苦心,他是密宗的阿闍梨,我們一般講金剛上師,他傳密法。但是他以密法教人,都勸人念阿彌陀佛,他一定教人念《無量壽經》和《彌陀經要解》。《無量壽經》,當然是他老師的會集本,夏蓮居是他的老師,他是夏老師的傳人,也是夏老師唯一的傳人。他是個好學生,不辜負老師的教誨,真的是依教奉行。所以他勸學密的人念《無量壽經》和《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念《普賢菩薩行願品》,發願求生淨土。

  他的用意,跟中國古代永明延壽大師的用意相同。永明大師那個時代學禪的人很多,大師看得很清楚,不是禪的根性,學禪不能成就。但是他有執著,他不肯放棄,於是永明大師就用同事的方法,他也學禪,在禪宗裡面示現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同事的方法。這個樣子,他勸學禪的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大家沒有話說。如果他不是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要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有人就會毀謗他,不能相信。所以他在禪宗裡頭徹悟之後,這才專修淨土,提倡禪淨雙修,「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個話是勸人的,後人不了解祖師的用意,到現在有人說禪淨雙修,他要作戴角虎。他不知道祖師那個話,是看學禪不能成就,用這個方法勸他回頭,你要專修淨土,那什麼話都沒得說,你走的路正確了;意思就是說,你禪的那條路走不通,淨或許還有成就。由此可知,黃念祖這種方法,也就是說你密不能成就,你依靠《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還有分。一定要懂得祖師大德,他說法用意之所在,絕不是教你學兩個法門,絕不是教你學三個法門,現在還有禪淨密三修,你說糟不糟?所以一定要明瞭這個道理。

  我在世界各地,專門提倡《無量壽經》,依一部經。黃老居士在北京,也給他們學生說過,他說:「淨空法師這個作法,一定有他的道理。」我在北京,聽他的學生告訴我,他說他一定有他的用意,是什麼用意、什麼道理,他沒說出來。專修,一門深入,最契合現在人的根性。就是修淨宗,淨宗是五經一論,黃老居士在五經裡面提出三種,都是淨土經典,《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我現在提倡一門,這一門你要真正搞通、搞清楚、搞明白,足夠了,「一即一切」,其餘全都包括在這裡面。但是這一部經,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難得這一次有這個機會,我們做一次細講,這次細講,諸位就曉得字字句句,不但是包括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都在其中。

  時代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在這個大世紀裡面,我們的生活比過去更忙碌、更緊張,不但精神生活緊張,物質生活跟著也緊張,哪有時間去學許多法門?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所學習的東西、依靠的東西愈少愈好,講到精簡,更適合這個時代人根性。從精簡來講,可以說一切經裡面,無過於《無量壽經》,有比《無量壽經》更簡單的《阿彌陀經》,但是《阿彌陀經》表面看起來是淺,意思實在太深,懂的人太少了。特別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從《彌陀經》裡面建立信願很難,為什麼?很多人認為是神話故事,小品文學,很難起信心。蕅益、蓮池這一解釋,才知道《阿彌陀經》深。很多人認為《彌陀經》不難懂,《要解》太難了,《疏鈔》太難懂了,看註反而看不懂,看經好像懂,其實經根本沒懂,這是難度。

  《無量壽經》,說老實話,你就是不看註解,真的也能夠懂得,真能得利益。依照經典上講的這些教訓,你真能夠去做,能信、能願、能行,你解得淺你行淺,你解得深你行深,都能得利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這部經的好處。分量適中,不太長也不太短,真是難得。夏蓮居絕不是普通人,這個人也是佛菩薩再來。古人有鑒於此,曾經做過幾次的會集都不理想,可以說都有缺陷,到夏老這個本子出現,才真正是一部集五種原譯本大成的本子出現。這個本子出來的時候,印光大師已經往生了,他老人家沒見到。他對於王龍舒的本子有批評,對於魏默深的本子也有批評,彭際清的節校本那就不必說,它不是一個完整的本子。印祖如果看到這個會集本,必然點頭,這個本子會集得的確實好。

  我們宣揚這個本子,也遇到很大的阻力。有很多法師批評我,說我觀念有錯誤,這個本子是居士會集的,居士總是矮了半截;可是《大藏經》上,居士翻經也不少,《大藏經》上都有。以為一出家,穿上這一身衣服就是高高在上,不穿這個衣服還不貢高我慢,衣服一穿就覺得是比人家高出太多了,這是錯誤,這是煩惱起現行。會集,第一個會集是王龍舒居士,為什麼不批評他?王居士的會集本入了藏,這是一個大事情。古時候你的著作能入藏,就是你已經獲得當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們,大家都肯定、大家都同意,認為你說得不錯,是正知正見。你所說的契合佛心才能入藏,所以入藏是個高度的標準。王龍舒自己本人,念佛的功夫不錯,站著往生。如果他會集是一個大的錯誤,怎麼可能站著往生?古聖先賢已經給我們做出榜樣、做出模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