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第15集

講演時間:2003.05.31

凡事有時節因緣,不是他不來看我們,是我們自己有業障,我們的業障產生了障礙。障礙不在他那邊,在我們自己這邊。這是早年間章嘉大師跟我說的,只要認真的懺除業障,感應隨時現前,不可思議。所以這一句說十萬億佛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是針對娑婆世界眾生而說的。意思顯示,你往生之後,你有這個神通,有這個能力隨時往來。你對於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於當來下生彌勒佛還有情執,還有想念,常常想去看看,行,沒問題!你自己家裡還有些父母兄弟、親戚朋友,「普度怨親」,都不難,隨時可以來。那個時候你有能力觀機,什麼時候機緣成熟了,什麼時候就來。

  『飯食經行』,吃飯的時候,『清旦』,早晨,「常以清旦」。「故曰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迴還也」。神足不可思議,我們講神足通,飛行自在。經上講『即以食時』,這是吃飯的時間,並不長,一頓飯的時間已經到無量無邊國土參訪回來了。

  同時參訪諸佛國土,怎麼去的?化身去的,一身能現無量身。要不現無量身,一尊佛一尊佛那裡去看,那要多少時間!一尊佛那兒待上一個小時,諸佛如來不要說多,就是這裡說的十萬億,十萬億個小時,那還得了嗎!分身去的。同時每個佛剎、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你,你在那裡獻花,供養花,聽佛說法。極樂世界你也沒有離開,你還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分無量身去供養一切佛,聽一切佛說法,你一天學多少!


在我們這個世間,你在六道裡頭出不了六道,你在六道上學無量劫,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完成了。所以想到這個地方,何必那麼樣勤苦去學經教?學得太辛苦了!所以真正一等聰明人萬緣放下,連經教也放下了。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再學,現在要穩穩當當把極樂世界取得。極樂世界學一天,我們這個地方學一劫都比不上。為什麼?人家一天的時間能夠參訪無量無邊佛,每一尊佛那裡不要聽多,聽一句就不得了了。你這麼兜一圈聽了無量無邊的佛法。所以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成佛那麼容易,你就明白了。

  我們這邊學多辛苦,多麼艱難,他那邊多麼容易。而且你所聽的不是一般法師,一般法師絕大多數是沒有開悟,凡夫。你去聽經說法,聽的是諸佛如來,不是等覺菩薩,不是菩薩摩訶薩,你直接跟諸佛如來學。這樣的修學環境你到哪裡去找?除了極樂世界以外找不到。所以這個裡頭有兩句話,「不離彼土,常遍十方」,這兩句話很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神足通的能力,能分無量無邊身。孫悟空不能跟你比,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差太遠了。

  下面這一段說「此文」,就是這一段經文,「顯示極樂世界,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這個「十方」諸位要知道,是重重無盡世界的十方。重重無盡的世界,讀過《華嚴》才有這麼一點印象,不讀《華嚴》,一般大乘經上很少講到,重重無盡的世界!這裡面一切諸佛如來、菩薩、聲聞,三寶!貫徹是通達,沒有障礙。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這是講這一段經文顯示出,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的眾生雖然算是不錯了,過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聞到這個法門。可是我們這個世界確確實實是五濁惡世,業障深重!極樂與我們真的是不隔,這是中峰禪師講得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這是不隔。中峰禪師不隔,我們隔。我們為什麼會隔?我們業障沒消,我們五濁沒轉過來。他轉過來了,我們轉不過來;他業障消了,我們業障沒消,不隔而隔。

  「在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斯意極深矣」。這個意思很深,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修這個法門,為什麼希求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所有一切法界裡面的眾生,這個障礙都沒有了,所有一切障礙統統破除了。那個時候你不是說我能夠記起我前世,一世二世三世,過去生中,無量世你統統都恢復,記憶完全恢復。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全都看到了。哪一個人機緣成熟了,你一定去幫他忙,去度他。到那個時候心開闊了,真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等念冤親,跟我有親有冤都是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之人,只要與我有緣,我都有方法幫助他、成就他,你說這個多自在!這個意思可深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下面第七段「說法莊嚴」,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念: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說法莊嚴裡面「眾鳥化跡」。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曉得,世尊在後面跟我們說明,這個地方的眾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絕對不是畜生道。佛為什麼不現佛身說法?要變現這些眾鳥說法?這是佛對一切眾生愛護無微不至。如果佛現身在那裡說法,聽經的學生一定恭恭敬敬、規規矩矩的坐在那個地方,不能沒有威儀。是鳥在那裡說法他就很輕鬆了,沒有拘束,可以隨便一點。坐著聽也行,站著聽也行,走著聽也行,躺在那裡聽也可以。這是阿彌陀佛對眾生的愛護,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

  在早年,我也常常想到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我說二十一世紀的道場不再是寺院庵堂,不是那個形式。大眾修行的道場應當是像澳洲的退休村,澳洲的退休村實在是做得好。我們在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地區,我每到一個地方總是首先看這個地方的老人福利事業。在美國、加拿大我常常去參觀老人公寓,我到澳洲來首先就參觀他們的退休村。我看了六、七個退休村,看得非常喜歡,這個應當是這個世紀的道場,真正學佛念佛。

  退休了,退休村裡面有講堂,有圖書館,有攝影棚,有遠程教學的設備。念佛的聲音也像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學他,眾鳥化跡。我們現在自己沒有法子變化,我們可以裝小型的擴音機放在樹上,說法的聲音從樹上就播出來。人在樹下悠閒自在,可以聽經,可以跟著念佛。如果有樓台亭閣,小亭子裡面可以放閉路電視,幾個人坐在那邊聽經也可以看到法師的形像,這是現在科技可以能做得到的。

  每個道場有它主修的課程,所以說各個宗派都可以做。退休之後在這個地方,無論在這個退休村哪一個角落都是道場,你說這個多自在。大眾在一塊學習,不一定聚集在一個講堂。澳洲退休村規模都很大,因為土地太多了,所以一個退休村就像一個公園一樣,土地面積大。這裡頭花草樹木、小橋流水,你走進去之後確實很值得你留戀。如果能夠加這一套電器化的設備,隨時可以看到影像,可以聽到念佛的聲音,講經的聲音,這也就像極樂世界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忘念佛。

  「六時演法」,聽經聞法日夜不間斷,這個「六時」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二十四小時。此地「六時」是講古時候的印度,古印度把每天分做六個時辰,白天三個時辰,晚上三個時辰。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白天他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白天十二個小時;夜晚叫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是晚上的三時。所以他的一時等於我們現在的四小時。

  佛陀當年在世,僧團裡面休息的時間是中夜,中夜是睡眠休息的時候。中夜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中夜,所以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起床了。佛教大家要精進,不能懈怠,不能貪睡。我們現在一般人睡眠八小時,太過分了。這是佛家。所以要精進,要勇猛精進,時間比什麼都寶貴,不可以浪費時間。

  但是現在人的業障比從前重,妄念多,不休息體力不能恢復。所以諦閑老和尚那個教誨我們就非常讚歎,不分晝夜,累了就好好休息,什麼都放下好好休息,休息好了立刻接著幹。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休息好了什麼時候就幹,這個方法對我們來講沒有壓力,確實是好方法。如果功夫得力了,你的睡眠愈來愈少,你的精神愈來愈飽滿。

  六時演法,日夜不間斷,這個現在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可以用講經念佛的錄相帶,講經一天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播放錄相帶,念佛也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念佛用播音。每個地方都有這個設備,設備旁邊都有開關,你想聽念佛,一按鈕佛號就出來了;你想聽經,一按鈕畫面就出來了。我要不想看也不想聽,你統統關起來,你說多自在。聽經聞法沒有中斷的時候,「聞正法樂」。

  「悉念三寶,得正念樂」。「明無三途」,說明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所以沒有墮落苦,這些眾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悉念三寶」,這個三寶是廣義的,念佛、念法、念僧。佛是覺悟,覺而不迷;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僧是清淨不染,淨而不染,僧又表和合,六和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諸法,都不能超過這三大類,「覺正淨」這三大類。「覺」慧學,「正」定學,「淨」戒學,戒定慧三學,一切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總不出這三大類。這個地方是用佛法僧代表。所以你要曉得,「佛」要是用三藏來講,代表論藏,「法」代表經藏,「僧」代表律藏,經律論三藏。悉念三寶!

  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三惡道,沒有三惡道,就顯示他有人天道。凡聖同居土裡面是人天道,因為你是帶業往生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那阿惟越致菩薩不是你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你的,使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很像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不可思議,不是你自己證得的,你自己證得的時候就花開見佛了。諸位要曉得花開見佛的時候是你自己證得的。花沒有開,你就已經是阿惟越致菩薩了,佛力加持的,這個很不可思議。

  再看第二段「極樂普攝法界眾生」,這一句很重要。法界是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那麼你想想看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範圍是多大,沒有邊際。這個就像學校一樣,學校學生來自很多很多地方,但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學校,就有一點像我們現在講的遠程教學,無遠弗屆。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是他的教區,極樂世界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不是像諸佛剎土。諸佛剎土它真的是一個學校,它有它的校區,有它的範圍。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範圍,所有一切學校都是它的範圍。這就是講所有一切諸佛剎土,都是阿彌陀佛教化的範圍,你說他範圍多大!

  「根塵一一圓妙」,「圓」是圓滿,「妙」是微妙。「知此文亦特為此土而說」,這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的方便話,特別應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根機而說的。好像他特別是對我們,這是世尊介紹裡面的方便說,實際上他的教區的範圍無限的廣大。因此彌陀弟子無論到哪一個佛國土,都特別受到歡迎,都把你當作貴賓來看待。沾阿彌陀佛的光!人家一看是彌陀弟子,跟其他諸佛弟子不一樣看待。底下要介紹這個說法的內容:

  「大智度論云:三十七品」,就是三十七道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這點我們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你看到這個眾鳥說法的範圍很拘束,好像很小。一般人看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這有什麼稀奇?《大智度論》上面說得很清楚,三十七道品無所不攝;換句話說,它一展開,十方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都不出它的範圍。也就是說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綱要,是佛法的總持法門,展開是一切法,一切法歸納不外乎這三十七大類。這樣你就明瞭,西方極樂世界,佛說法、菩薩說法、眾鳥說法都是究竟圓滿;換句話說,你想學什麼法門太容易了。無論想學哪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因為你二六時中不間斷。

  到極樂世界去了之後,我們要問凡聖同居土裡面還需不需要飲食,還需不需要睡眠?不需要了。我們知道娑婆世界六道裡頭,色界天不要飲食,不要睡眠了,你想多自在。不要飲食少了多少麻煩,飲食浪費好多時間,浪費多少精神。飲食在世間法裡面講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是欲望,五欲。在佛法裡面講是五蓋,蓋是比喻,把你的性德蓋住了,蓋是障礙。財色名食睡是障礙,障礙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障礙自性的無量德能,障礙自性的相好光明,這五種障礙。

  所以到色界天初禪以上飲食就不要了,養身體的養分從哪裡來?禪悅為食,禪悅代替了。我們世間人也有這個說法,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色界天人禪定快樂,那是最好最好的滋養。欲界天人還不行,還需要飲食,色界天不需要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難道還需要嗎?不要了。

  不要,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那是煩惱習氣。到那裡去好久沒有吃飯了:怎麼沒有吃飯?心裡一想吃飯,飯就來了。飯食擺在面前了,想想我現在是極樂世界菩薩了,不是凡夫,這個東西沒有必要了。這念頭一生飯菜立刻就沒有了,變化所作。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頭有這個現象,方便有餘土裡頭沒有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全是凡聖同居土。所以這個要曉得,無量道品都在其中。下面我們簡單的介紹三十七品這個七科,就是七類,七大類。

  第一段是「四念處」,「以智觀境」就是看得破,所以四念處是智慧。在我們娑婆世界,世尊在經典裡面常常說的四種觀,這是真正智慧。第一個「觀身不淨」,第二個「觀受是苦」,第三個「觀心無常」,第四個「觀法無我」,你要常常作如是觀,你智慧就開了。

  「身」很骯髒,不乾淨!現在的人三天不洗澡身上的氣味就很難聞,身上氣味從哪裡來的?是你裡面冒出來的。裡面很不乾淨,從前禪宗大德常常比喻,人的身體是什麼?叫臭皮囊,這個皮袋子。皮袋子裡面裝什麼東西?裝的是尿屎大糞膿血,沒有一樣乾淨的,三十六種不淨之物,這個皮袋子裡頭裝這個東西。你要覺悟,你真正了解看清楚、看明白了,這個身體不值得留戀。

  那怎麼辦?這是個假東西,咱們藉假修真。明心見性是真,我們要藉這個假相來修真,千萬不要被這個色身欺騙了。愛惜這個色身,貪戀這個色身,要以種種滋養保護這個色身,錯了。佛不是說叫我們不要愛惜這個色身,不要錯會佛的意思。佛說你要真正認識你這個色身是個什麼東西,你要認清楚,然後你好好利用它。藉假修真,這就對了。

  第二「觀受」,「受」是你的享受,你這一生的享受。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你是富貴還是貧賤,總而言之一句話,你自己細心去觀察,你所受的是樂還是苦?前面跟諸位說過,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觀受是苦。你說現在還有樂,很快樂,樂是壞苦。那我現在不苦不樂?不苦不樂是行苦。三界統苦!《法華經》上把它比喻作火宅,這是身像一棟房子,裡面已經起火了。這是覺悟!不覺悟不知道,觀受是苦。

  第三句「觀心無常」,這個心是念頭,你的念頭生滅不住,所以它不停,妄念。無常,簡單跟你說,你的念頭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剎那生滅,剎那變化,自己做不了主。自己做不了主所以才叫無我,(我是主宰),做不了主的。自己真能作主,我不想老,我不想生病,我不想死,能做到嗎?做不到。這個心不是經典上講的真心,這個心是妄心。妄心是什麼?《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無常,千變萬化。

  第四句「觀法無我」,這意思就是說一切法裡頭沒有主宰。一切法是因緣生法,沒有主宰,沒有自在。你有這四種觀,大致上就差不多了,曉得「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你才能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人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看破之後自然放下。

  極樂世界跟我們這裡就不一樣,極樂世界「常樂我淨」是真的。蓮花化身,淨,它不是不淨,淨!身體透明的,一絲毫染污都沒有。西方極樂世界眾生身體透明的,沒有染污。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煩惱習氣統統斷盡了,我們這個身體是透明的。帶一絲毫分別執著,漆黑一團。

  西方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它真有樂。我們這個地方觀心無常,人家那個地方「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常」。「自在主宰」那就是「我」。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地方要修四念處,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念處的結果顯現了,成就了,到那個世界圓滿了。所以《彌陀經》上不講前面三科,它從『五根,五力』講起,我們這個世界要修,要修四念處觀,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它不需要,它那裡沒有這個問題。

  再看「四正勤」,四正勤也是我們要修的,極樂世界沒有。四正勤是「斷惡,生善」。勤是勤奮,正是正確的、正當的,我們應當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時一切處不要忘記,你要真修。斷惡有兩句,「已生惡令斷」,已經生起的惡。這個善惡的標準,佛教初學就是用的「十善業道」,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叫十惡。我已經惡念生起來了,惡業已經造了,你要覺悟趕快斷掉。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惡!這個念頭一生起來立刻就要斷。

  「未生惡不生」,我還沒有這個念頭,那你要記住這些惡的念頭不能生,對自己有嚴重的傷害,而且還傷害別人。「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惡就沒有了,惡的念頭沒有,惡的行為沒有。

  斷惡要生善,「已生善增長,未生善令生」,唯善,無惡唯善!善惡還是以十善業道為標準,我們初學一定從這個基礎上扎根,然後再提昇,然後再擴大,十善業是根本。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常常生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沒有生要趕快生。惡的念頭要斷,善的念頭要生,惡的行為要斷,善的行為要生,這個樣子你的心行「無惡唯善」。「淨念相繼,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

  這個四句通一切法,在大乘法裡面譬如六度,慳貪是惡,布施是善。吝嗇的念頭,貪求的念頭,這個不善要斷;布施的念頭,布施的行為,布施供養是善,要生。惡業是不善,持戒是善;瞋恚是不善,忍辱是善;懈怠是不善,精進是善;散亂是不善,禪定是善;愚痴是不善,般若是善。總以十善業道是為最初的基礎標準,慢慢再提昇,提昇到一切法,一切法世出世間法都有善惡兩面,斷惡修善。

  第三段「四如意足」,足是滿足,滿足就如意了,所以這是四種,佛教給我們的,你滿足就如意了。「放得下,回首如意,回頭是岸」,所以這個四條是定、是福,四種定,四種福。我們中國人常常講的回首如意,你看從前富貴人家手上常常拿著一個如意。拿這個如意是什麼意思?如意頭是回過來的,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無論做什麼不要太過分了,要知道回頭。不知道回頭麻煩就來了,要出亂子了。現在人講節制,懂得節制。無論做什麼事情它都有一定的度數,到這個時候應當要節制,在中國古人講的是應當要回頭了。凡是造作罪孽都是不懂得節制,不知道回頭,所謂一意孤行,這個麻煩就來了,到果報現前後悔莫及。

  佛教我們這四樁事情,第一個是「欲」,欲如意足。欲是欲望,一定要知足,知足就常樂了。所以第二個「精進」,精進如意足那常樂。我用的解釋是用這兩句,「知足常樂,心安理得」,我這樣解釋大家很容易懂。古大德解釋這四句很不好懂,你看我這個解釋,一看你就明瞭了。什麼事最快樂?天天有進步真快樂,確實法喜充滿。《論語》裡頭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天天有進步,精進就是天天有進步。苦是什麼?沒有進步這才苦。

  「念如意足」也叫做「心如意足」,諸位將來看佛法裡頭這個四如意足,有的用「念」,有的用「慧」,但是有些地方他用「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用「念」跟用「心」,我們統統都看到,經本上都有這個說法的,都是一樣的。念如意足,心安!心安是你心要知足,你心就安了。「精進如意足」,今天精進,我今天的功課都做圓滿了,都有了進步,這就可以了,你就常樂。精進不能不知足,不知足,精進過分了,過了頭了,你的身體受傷害。一天的功課一天做完,不可以一天做十天的功課,那要命!

  佛不是這樣教人的,佛是隨你自己的根性、程度,教導你一定適合你的根性,適合你的程度。在從前私塾裡頭讀書,老師教學生是因人而異,進度各個人不一樣。天分高的,記憶力、理解力好的,每天課程(從前叫上書,就是教你念的進度),上上根的人可以念二十行。一行二十個字,二十行是四百個字,你每天能夠消化得了,這上根人。中等根性的人得十五行,十行到十五行。下等根性的人很笨,記憶力不好,那教他念幾行?三行到五行,三行六十個字,五行一百個字,你要把它能念熟,能背過。

  測驗學生的標準,實在講很容易測驗。老師教你念,譬如說教你念二十行,看看你是不是上根,十遍能背,這就是標準。十遍不能背,好,馬上減下來。一定是十遍會背了,這適合你的程度,十遍不能背那就太多了。所以那個下根的人,教他三行六十個字,十遍能背,行。那一個同學他念一百個字,十遍能背,他的天分比這一個就要高一點。所以同時教一樣的課程,每個人進度不相同。十遍會背了,老師再督促你,高聲去念,念一百遍,高聲看著本子念,念一百遍。這一百遍念完之後,本子關起來再背,背一百遍,這有進步!這是今天的功課,明天是明天功課,這是精進如意足。

  我舉這個例子大家好懂,每天要有進步,進步是有尺寸的,適合於自己程度,適合於自己根性一點不困難。天天有進步,月月有進步,年年有進步,他怎麼不快樂?念如意足(心如意足),心安。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理明白了。理明白了心就安,心安了理就明白了。「成就一心,不退菩提」,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可以統統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學教,落實在念佛,落實在修行,它是綱領、是原則。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惟淨 的頭像
    惟淨

    宇宙人生 事實真相 (倫理道德 因果教育)部落格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