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 曾琦雲白話解

  我是一介書生,自有書生習氣,平常聞三世輪回之說,無論信與不信,部不肯說出口。現在悟出一十六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就可以明目張膽告人了。為什麼呢?以前只因不知有後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陰無幾。現在知道肉體雖死,真性不會消亡,可知生命原來地久天長。因此能把短命改為長命,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只因不知有前生,所以看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覺得自己太渺小。現在知道有六道輪回,互為高下,那麼豪貴的路,前世怎會不經歷過呢?因此,能把貧賤與富貴的差別看得很淡薄,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現在知道貧富榮辱、利害得失,都是業力所招。那麼當入逆境之時,也能安然忍受。因此,能夠消除忿怒轉化為和平,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不知道出現禍福的原因,所以無惡不作。現在知道行善正是庇護自己,損人正是損害自己。那麼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是戰戰兢兢,警惕戒備自己不要起動惡念。因此,能夠化貪殘為良善,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就認為天道不公平。現在能檢查觀察前世後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來,禍因作惡而來,是一絲一毫也不會有差離的。因此,能轉愚痴為智慧,是一十七世之說。

天賜興儒 - 天賜貴子,振興儒學

  帝君說:我的陰身正飄遊人間,來到會稽山北,看見一個隱居的人(聖父),年紀五十歲左右,正燒香拜天求子。這時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燦爛,張宿星座清晰地掛在天空,而這位隱居的人正好姓張,我於是就投胎托生在他家裡。我鄉剪發文身,成為落後民族的陋習。我長大之後,為這種舊習很不快樂。就找來鞋帽,自習禮文(儒服儒冠從此開始)。遠近沒有不認為我怪異,但時間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隨我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來拜訪我父親,口誦唐虞大訓數篇(就是周成王臨終時所說的)說:“中國有人來繼承它。”我很喜愛,跟隨他學習,隨口記授沒有漏掉一點。於是有些願意學習的,都到我這裡來學習,我就成為他們的老師了。
注釋:文身:在人身體上繪成或刺成帶顏色色的花紋或圖形。
唐虞:上古時代朝代名,唐為堯所建,史稱陶唐,虞為舜所建。

(按)孔子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母在尼山祈禱,誠心所感;帝君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父於春夜祈告於蒼夭,出生都是不同凡響啊!孔子在周朝衰落時振興儒教,向萬世顯示了走向純善境界的微言大義;帝君則在周朝興盛時振興文教,他的陰德綿延傳於幹秋。難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是要使天下太平嗎?

補袞和衷 - 勸諫成王,調和關系

  帝君說:我在周成王時代,姓張,名善勛,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邊向他進言。當時雖是盛世清明,但我憂君憂國的心從來沒有懈怠。周成王年少時候,聽政於周公,後常懷不滿之情。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乘機作亂,就常常以君臣能夠始終共享苦樂禍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進諫,但諫書的稿子經常被燒了,故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因此周公東征,雖然四方諸侯流言蜚語,連召公也有懷疑了,但最後能夠保全,我在中間也出了一些力。

(按)張氏本是黃帝的後裔(yi),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已年,以後托生常多姓張。世上流傳二月初三日是帝君生日,只根據帝君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的一世。如果要推廣到帝君多生,那麼從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生日呢?

惇睦親族 - 團結親族,大興義莊

  帝君說:我在京城十年,離別家鄉很久了。有一天,讀到周公鴟詩,憂傷而感動,有懷鄉之情,就向朝廷告老還鄉,埋骨故土。已回家後,看見村裡人多貧窮,就倡議建義莊,有困難的就救濟他,有疾病的就幫助醫治,男女長大的就幫助嫁娶,聰明伶俐的就幫助讀書。這種風氣一推廣,大家都一致來仿效,義莊就越來越多了。

(按)這時帝君用歧黃醫術救治人民,經營辦理義莊,具體負責的都是帝君的兒子。

初聞佛理

  帝君說:我在朝廷時,聽到修道人說:西方的國家(是印度,非極樂),有位大聖人(是釋跡牟尼佛,不是阿彌陀佛),不用言語就能自然感化眾生,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國家。以慈悲為主導,以方便為法門。以整潔身心為入手,以離一切相,滅貪痴,入於本體寂靜,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為法樂。把生和死看成朝和暮,把恩和仇看成做夢,夢醒全無。不因外境幹擾,而生憂喜悲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故求無生無滅。我曾經很敬仰向往學習這些道理,等到我辭退官職,榮歸故裡時,路上遇到一位隱居的人,在鬧市中唱歌,他的歌與我的心意很相吻合。於是我下車禮拜,誠心請教他,唱歌的人仰天嘆息,把心印指示給我,把要訣教導給我,說:“這是西方聖人歸向本體寂靜的大法,你能夠念它學習它,可以解脫生死輪回,証得無量壽。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就能覺悟一切而成佛。如果中途就停了,也不失做神仙。”我接受他的教導後,就知世間的緣份已盡,把一切想法都放下。時值中秋,匯集親朋,留頌而去(頌記載在化書上)

(按)有人認為佛教從東漢明帝時才傳到中國,就會懷疑帝君當時從什麼地方聽到僧道中人的話。但是,只要普遍地考察一下歷史記載,就知道西周的時候,我們這裡已經有了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聖誕,這時只見太陽出現雙輪,五色祥光,射向太微,遮沒了星光,光明遍照四方,宮殿震動,河井之水猛漲。昭王叫太史蘇由佔卜,得乾卦九五,說:“這是西方聖人誕生之相,過後千年,教法將傳來我國。”昭王叫人刻石記下這件事,放在南郊祠前(出自《周書異記》及《金湯編》)。到周穆王時,西方國家有神人來到中國,出入水火,貫穿金石,翻轉山河,移動城邑。周穆王建造中天台讓他住在那裡(出《例子》)。因此,山西五台山,陝西終南山,蒼頜造書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裡),檀台山(在唐時玉華宮南),幾個地方,都有穆王所建造的佛寺古跡。《列子﹒ 仲尼篇》也引孔子的話說:“我聽說西方有大聖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勸說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實行,廣大無邊啊,俗人無法來說明(孔子又有一本書,叫做《三備卜經》,次篇幾章,也說西方聖人事,唐敬宗時還見有人引用這本書)。又曾考証秦繆公時,陝西扶風發現一座石像,繆公不識,放到馬棚裡,纓公就得病,夢見天神譴責,醒來後就問身邊的臣子。由余回答說:“我聽說周穆王的時候,有神人來到我國,說是佛神。穆王信奉他,在終南山做中天台,高千多尺,基址現在還在。又在蒼頡台建造三會道場。大王今天得病,原因是在這裡嗎?”繆公說:“最近發現一個石人,衣帽不是現在所制的樣子,正在馬棚,難道是因它引起的嗎?”由余一見,驚駭他說:“正是佛神啊!”(朝鮮、日本往年佛法沒有傳去時,土中有祥雲湧出,挖開獲得阿育王塔)繆公恭迎到清淨的地方,石像忽然放光。繆公以為發怒,就殺三牲祭拜它,這時出現一位善神,托起祭品高高地拋向遠處。纓公非常恐懼,就問由余。由余說,“我聽說佛好清淨,不吃酒肉。愛惜物命,就如保護自己剛生的孩子。大王想要祭供他,果餅就可以了。”繆公非常高興,想要塑佛像,卻找不到人。由余說:“從前穆王建造寺廟的旁邊,應該有工匠。就在蒼頡台南村,尋找到一位老人,叫做王安,已經有一百八十歲。他說曾經在三會道場,看見人塑佛像,但現在自己年紀大了,已經無力塑像。於是再到其他村子,懸賞征招,找到四個人,塑造了一尊銅像。繆公看了很歡喜,在土台上建樓閣,高三百尺,來供養銅像,當時叫做高四台(出自《天人感通記》和《法苑珠林》)。從前楊雄、劉向,尋找藏書,常常看見佛經。這樣看來,則孔子所說,及帝君所聞,就有來歷了。可惜當時佛教還未東傳,說得比較簡略。

情動人胎 - 為人作子

  帝君說:我已離開人世,正往西方走去。路過洞庭君山,被它的優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裡一會兒。這時候,上無君王管制的威勢,下無骨肉牽掛的念頭,真是逍遙自在,成為世外之人。過了一段時間,有兩個仙童,從天降下,擁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治。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女人,年紀三十多歲,大哭而來。祭拜時說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國君,放逐死在南方邊遠荒涼地區,離家鄉有萬裡之遙,棺材難以回去,不能埋骨故裡。痛念家有雙親,我已身懷有孕。如果山川有靈,考察我丈夫因忠獲罪,可憐我的公婆,晚年無依,就請降生一個男孩來續張家之後,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沒有什麼遺憾了!”我在雲中走過,看見這個情景,禁不住心中為她悲痛,同情之淚潸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體,已經沒有眼淚鼻涕,只有在命終的時候,現出五種衰相,腋下才開始流微汗,帝君這時有眼淚鼻涕,可以推知他當時在神道),忽然身體墮落到這女人懷中,糊糊塗塗沒有知覺了。過了很久,聽到有人說話,說:“是男孩,是男孩!”我張開眼一看,身體已在浴盆裡面,我已經投胎出世了。

(按)生死海中,一經沉溺污染,就會墮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從來沒有誰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獨往獨來,不迷失自己的真性。帝君前世已聞出世之道,本來想要往生西方淨土,只因一念愛戀山水,就被君山拖住了。即使意識中絕對沒有做山靈河神的想法,就在不自覺中已墮落為血食之神了!至於心中可憐張婦的祈禱,本是一片善念,怎麼會料想到就成為她的兒子!可是情之所向,就落入她的懷中,等到發現身在浴盆中,即使想要毅然跳出來,已經不可能了,帝君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沉沒茫茫業海的凡人!

不愧孝友 - 張家為子,盛稱孝友

  帝君說:我的亡父姓張.名無忌,作周厲王的臣子,任保氏職務。當時厲王不喜歡聽批評的話,以至於拘禁說他過錯的人。當時亡父直言勸諫,厲王發怒,放逐番陽而死。這時我還很小,跟著母親黃氏,回去送葬到黃河以北。十歲時出外讀書,取名叫做忠嗣,是繼承父親志向的意思。已經成年了,祖父把我作為兒子,取名為沖。母親黃氏心地慈祥、明察是非,全心全意教育訓導我(帝君自己說母氏每天誦觀經,晚年無病坐化,更信這時已有佛法)。等到宣王繼位,頒詔前朝臣子,無罪而死的人,都錄取他的後代為官。我稟承母親的指示,到京城登上肺石來鳴冤。宣王頒詔恢復了亡父的官職,謚號為獻,仍用我作保氏。我原有兄允思,不幸早亡,母親經常為他傷心,我就把我的次子陽,繼承作兄,以安慰母親的心。祖母趙氏去世,祖父也不能起床了。我因以孫承子,身穿重喪之服三年,哀毀的名聲遠近聞名。當時大家以孝友稱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沒有人喊了。

(按)這就是詩中所詠張仲孝友的事跡。帝君母親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禱的女人,沒有做母親的時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後,她反受帝君拜了。但究竟誰當拜,誰不當拜?因此,從儒家方面來看,才知道五倫的關系,從佛教方面來看,才知道五倫的圓融。

 

相關文章:

文昌帝君說出自己十七世的因果

節錄自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35) 淨空法師1993/8講於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安士全書》的第一個部分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其前面一段是文昌帝君說出自己十七世的因果,其果報之慘,實在可怕,值得我們警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對於一切眾生之命,應當要加以憐憫、愛護,決定不能傷害。佛說世間的刀兵劫(戰爭),起源何在?就是殺生。因此,要想世間永遠沒有戰爭,除非眾生不食肉。

  我早年在台北講經,有一位鄔老居士是寧波人,過去在上海做生意,晚年學佛。他告訴我一件真實的事情,是發生在上海。他的一個朋友也是生意人,在二次大戰之前,為一個德國人做小工。他的朋友很誠實,很守信用,做事很勤快,所以德國商人很喜歡他。二次大戰爆發之後,德國商人回國了,把公司託給他朋友經營,經營得不錯。戰後,老闆沒有回來,聽說已經死了,結果財產就變成他朋友的,當然這不是霸佔來的,而是因為主人死了,自然變成他的。

   他有一個小孩,約十一、二歲。那年他過五十歲生日,在宴客當中,他突然之間,看到小孩的面貌像德國主人(只有他一個人看到)。這時他已經學佛了,曉得這可能是主人投胎到他家做他兒子,所以當時他就宣佈財產全部給兒子,這是非常聰明的作法。

   還曾經有一次,這個小孩身上帶了十塊錢(當時十塊錢很大),掉在地上,他父親的朋友把錢撿起來說:「你叫我一聲伯伯,我把錢還給你。」小孩反說:「你叫我一聲伯伯,我再給你十塊給。」

  這是說明人死投胎,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是真的,一點不假。佛講父子有四種緣,報恩來的是孝子賢孫;報怨來的是過去有仇恨、有過節,會搞得你家破人亡;討債來的,就像鄔老居士朋友的兒子;還有一種是還債來的。因此,凡是成為一家人,不外乎這四種緣。但既然來了,我們要懂得轉變,把孽緣轉變成法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