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學佛答問 第37集

37-21【問】底下一個問題,大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請問我與他人的阿賴耶識彼此有什麼關係?
 

【答】迷的時候彼此不相知,悟的時候那個線好像現在電路一樣全部都連通,古人裡面有很多這些例子,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記得有個法師,名字我忘掉了,《神僧傳》裡頭有,他就有這個能力,有一天看到一個讀書人,他在口袋裡就摸一張紙出來,上面寫了很多字,就給他看,他一看非常驚訝,他說:這是我考試的卷子,怎麼會在你身上?不但知道,能把你原來的東西在我口袋裡拿出來。老和尚就說:不但你考試的卷子在我這裡,你一生所寫的文章統統在我這裡。這個道理,《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到那個時候不但自己六根互用,而且所有人阿賴耶識的東西全變成自己的,就像現在電腦連線一樣,一連線別人裡面的資料全變成我的,真的是這樣。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有分別,覺的時候就沒有了。
  你說你度化眾生要學很多東西,需不需要學?不需要。他是科學家,我就把科學家的電腦連上來,我統統都有,我可以教你科學;他是個醫生,我也可以把醫生的電腦連線,我的醫道就比你高明,一通一切就通。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從前我跟李老師學教,老師不准我寫筆記,道理在此地。他說你寫那些東西沒用處,為什麼?明年的境界一定比今年高,你再看今年的東西全是垃圾,何必浪費那麼多時間搞這個?他說聽教最重要的要悟入,那才真正變成自己的,不要聽言語,不要記筆記,那個沒用處,你開不了悟。
  中國自古以來,儒釋道的教學都著重在悟性,幫助你開悟,不是幫助你記憶,這是真正的教學法。但是悟性很差的人那就沒辦法,那就教他記,慢慢的從記問裡面幫助他提升,所以一定著重在悟。悟的理論是清淨心,心愈清淨,因為悟性是你自己本有的,現在悟性沒有了,沒有是什麼原因?迷了,是這麼個原因,如果把迷斷掉,自性裡頭悟性就開啟了。這個迷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妄想迷得輕,分別迷得重,執著是最嚴重的,所以執著這一關破掉就證阿羅漢果,分別破掉就是菩薩,妄想沒有了就成佛,《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們要想破自己的迷惑,首先在執著,執著不破,其他的你沒法子動它,你決定具足。所以方法就是放下,這是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就是放下,你不肯放下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心決定是一個,識迷了的時候就不同,悟了的時候就同。


37-22【問】第六個問題,請問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根性的一部經典,一門深入?
 

【答】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別人替你選擇就很困難,一定要自己選擇。自己選擇的標準是什麼?這個經你對它很有興趣、很歡喜,表示它跟你就相應。至於這個經典的淺深,也要適合自己程度,我能夠理解,能夠懂得。要懂得多少?至少要懂得六、七成,你才會產生興趣,如果我只能了解二、三成,興趣就很低,學起來很困難,那你就要換一部。佛法有這麼多經典,由你選擇。
  講起來,絕大多數的人《彌陀經》最適合,經文不長,又很好懂,學會了之後慢慢再深入,會愈入愈深,深到最後跟《華嚴》沒有兩樣。所以古人講《華嚴》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彌陀經》是小本的《無量壽經》,這就說明《華嚴》、《彌陀經》、《無量壽經》是一部經,在義理、境界上毫無差別,只是一個是簡單說,一個是詳細說,差別在此地,所以受持當然愈簡單愈好,要想理解是愈詳細愈好。所以《華嚴》確實對淨土幫助非常大,到最後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知道古人講《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沒講錯,真有道理。
  你要是問我,現在一般根性來講,選擇《無量壽經》是折衷的方式,為什麼?《彌陀經》講得太簡單,《無量壽經》對西方極樂世界做了系統的介紹,所以你讀了會生歡喜心。如果再想深入的了解,多知道一點,那就《華嚴》,《華嚴》說得詳細,說得透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