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 金剛經-第121集
【六喻以夢喻為總,餘喻為別,令人一聞,便明了緣生之法,當體皆空。一切悲歡離合,得失窮通,轉眼成空,了無所得。若乃迷戀塵世,計較分別,執著不捨,真痴人說夢也。此偈正喚醒眾生速覺耳。】
末後這一首偈裡面,一共說了六個比喻。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不僅是比喻,實在說完全是事實。把它當作比喻來看,我們對於事實真相還是有相當的距離,應當把它看作事實。夢,有這樁事情,而決定不是真實的,決定沒有實體。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有相;你說它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世間現象,不但人事、六道,乃至於十法界,都是夢境,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唯有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個地方講真,可見得十法界都不是真實的。超越十法界之後,這才證得真實。唯有一才是真,二法就不是真的,就是迷妄,唯有一是真的。
這六個字,「夢」這個字是總說;「幻、泡、影」都是比喻夢境不實在,都是形容這個夢是虛假的,決定不是真實的;露跟電是比喻它存在時間的短暫,它不是永恆的存在,不是長時間的存在。而它存在時間之短,說實實在在的話,這個露跟電都不能為比的。但是佛在三千年前,說露跟閃電,因為大家平常都見到,知道這個時間很短暫,容易體會。所以佛不往深處說,知道它是很短暫的,那就算是不錯了。
實際上,我們在前面經裡面詳細的說明過,這裡面最重要的,「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這一句把物質現象講得最徹底、最究竟。微塵,就是我們今天科學裡面發現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就是說的這些東西。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曉得是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基本粒子的性質是什麼?你只要把它認識清楚,你對於這個世界就明瞭。這個東西在我們佛法裡面叫做四大,物質稱為四大;四大是說它有四大特性,「地、水、火、風」四個字來形容它。「地」,它是個物質,我們今天講它是個固體,我們能夠看得見的,當然這是肉眼看不見,在高倍顯微鏡下看見了。它有溫度,它有溼度,溫度我們稱它作「火大」,溼度稱它作「水大」;水、火是代表它的特性,現在科學稱之為帶電,帶陰電、帶陽電,陰電就是水大,陽電就是火大。還有一個「風大」,風大,表示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風是動的。這是基本物質它有這四個特性,所以四大皆空,它不是真實的。既然組成宇宙萬法的基本物質是空的,四大皆空,是空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麼它組成的現相哪裡是真實的?當然不是真實的。組成最大的現相就是世界,佛在經上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說一個最大,說一個最小,當中全部都包括了。這裡面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是我們人世,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也不例外,都是不可得。
相有體無,體確確實實沒有,只是一個幻相而已。這個相是真的、是假的,就要看它存在的時間。佛法裡面講真假,它的定義是:凡是不變的、永恆的,就叫它做真的;凡是會變的,就叫它做假的,真假的定義是這個說法。用這個標準來看,只有真如本性是真的,因為它不變,永遠不變。本性所起的相分,性一定會起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因為性不生不滅,所以它起的相也是不生不滅。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相是不生不滅。相是不是真的?相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相會變。不同性,性不會變,相會變,相是千變萬化。相怎麼變?隨著眾生心念,它變。《華嚴經》上所講的「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就是執著,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隨著念頭,相會變;它會變,所以不是真的。
它變的狀況如何?它變得實在太快,前面我們討論過,不止剎那九百生滅,不止,所以它的速度,它存在那個時間的短暫比閃電還要短,時間還要短,真正是《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也就是它一生就滅了。我們細細體會佛在經上所講的,確確實實它是生滅同時。生滅同時,你就沒有辦法看到它的生滅,生滅同時。說個生滅同時,真正的含義就是:相是虛假的,相是決定不可得的。我們今天看到,好像這個相存在還滿久,停的時間還滿長,那是我們錯覺。我們所能夠覺察到的是相續相,一個相接著一個,一個相接著一個,相續相,所以一剎那當中就有九百個相續相,我們看的是這個相。
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就被這個假相迷了,以為這個假相是真正的存在。第一個被迷就是我們的身相,我們的身相的確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以為這個東西就是自己,堅固的執著它,在這裡面起貪瞋痴慢,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實在講,一切享受全是落空,決定沒有;但是所造作的罪業,那個不空。為什麼說罪業不空?罪業是妄念、妄想。妄念是能變,能改變現相;剎那生滅的幻相,是所變的現相。法相唯識宗裡面所說的,能變的是真的,所變的是假的。因此,佛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能變。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看十法界是什麼?十法界的現相,只不過是善惡因果循環相續的現相,除這個現相之外,一無所有,覺悟的人!不但六道,十法界都是這樣的。這個世間空無所有,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講,「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句話現在我們聽起來,體會自然就不一樣。覺後空空無大千,是不是大千的十法界的現相沒有了?不是的,十法界現相在,看法不一樣,觀念改變了。以前以為十法界是實在有的,現在曉得十法界無非是善惡業因果報循環相續的幻相,夢幻泡影之相,決定不是事實,決定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它存在的時間是極其短暫,短暫到我們沒有辦法想像。
佛說法,我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提示過,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的原則,是依二諦而說。二諦是真諦、俗諦;真諦就是事實真相。一切大乘經所講的都是實相,大乘經是以實相為體,佛說的完全講的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說出來,眾生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佛就不講事實真相,講俗諦。俗諦是什麼?眾生的知見;也就是,迷失自性的人,他們的想法、看法可以接受的,佛說這一方面的,這是依俗諦而說。譬如經典上常說,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個階位,這是隨俗諦而說的;如果說真話,這話統統沒有。我們讀《金剛經》,快念完了,到這裡曉得,真的確實是沒有,哪有什麼大小乘,哪有什麼四果四向?沒有!依俗諦而說,你容易懂。譬如,佛講修行證果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是隨俗諦而說的。我們剛才舉的例子,《仁王經》上講的一剎那九百生滅,隨俗諦說的。這種講法凡夫可以接受,想想佛講的滿有道理,可以接受。如果講真的,不能接受了,為什麼?超越他的常識太多了。超過一點點還行,還勉強能同意;超過太多了,就不能接受。
現在我們可以能夠接受佛所講的真諦,實在講得利於現代的科技。佛講宇宙人生許許多多現象,現在科技逐漸逐漸觀察到了。今人的修學比古人實在講方便多了,但是我們對古代人不能不佩服。現代人有一些科學常識,講到甚深境界,我們點頭同意,佩服佛所說的。古時候科技沒有發明,那些人怎麼能夠相信?這是我們講的,那些人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善根。若不是深厚的善根、真實智慧,那佛講的這些超越我們的想像,超越我們的常識,他們怎麼能相信?這又是我們不能不佩服的地方。
這一首偈子裡面,讓我們聽到之後,就明瞭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十法界是緣生之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緣生之法,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沒有自體,所以說當體即空,就跟作夢完全一樣。我們對於這個事實,能夠體會的,可以說是表面,沒有能夠深入。表面上的體會,前面曾經說過,我們用天台家的講法,天台家講六即佛,我們今天在什麼地位?名字位中。我們對金剛般若的體會在名字位中,意思確實是懂得一些,沒錯,是正確的理解,為什麼說名字位中?不管用。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是會分別執著,不管用!像底下講的,「一切悲歡離合,得失窮通,轉眼成空,了無所得。」我們懂得,但是了無所得我們還是要得,還是拼命追求,這就是與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干,這叫名字位中,不得受用。經是正確的理解了,但是不得受用。
要怎樣才得受用?要認真去做。怎麼做?把我們錯誤的看法要把它轉過來。我們沒有把世間當作夢看待,你把這個世間看作夢,這個看法正確了。你覺得這不是夢,樣樣都是真實的,這就錯了。如何能在現實環境當中把它轉成一個夢境來看待,這轉境界了,這個就叫真正修行。把一切現實的環境,要看成夢幻泡影,要看成如露亦如電,真正這樣去做,你就得受用,經裡面的理論、境界,跟我們的生活發生關係了,改變了我們在生活裡面的看法與想法,這就叫觀行位。觀行是真正去做,我們講修行,真正在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那就得受用了。
所以到觀行,才可以說是從表面就滲入進去了。對於經義,經裡面講的理論境界,你能夠深入一層,入的還淺,還不夠深。但是淺入就有受用,什麼受用?煩惱輕了。平常煩惱重,「重」是妄想多、分別多、執著多,得失的念頭多,貪瞋痴慢多。這些東西多,變的境界就變三途,不會變好境界。你能夠入進去一分、二分,這些念頭輕了,心地逐漸逐漸恢復清淨,清淨心生真智慧,《金剛經》前面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現前了,真實智慧現前了,真實智慧就是佛知佛見。所以你得受用;得受用,超六道了。
觀行的功夫深,就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之後,再不斷的深入,你就得相似位。相似位是什麼?有一點像了,像佛、像菩薩。相似位在哪裡?在四聖法界。六道超出去了,聲聞、緣覺、菩薩,那個雖然不是真實的證果,很像!跟菩薩接近了,跟佛接近了,這叫相似位;再要深入一層就到分證位,超越相似。從相似再提升一下,分證了,分證就是出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雖是真的並沒有圓滿,你是證得一分、二分的真,不是圓滿的真。古人把這個境界用個比喻來說,因為這個境界很難清楚,我這樣講已經是相當清楚了。我講六道、四聖法界、一真法界,這大家好懂。古人用比喻講,比月亮,天空當中月亮是真的,水裡面的月亮是假的,是月亮的影子。月亮的影子是什麼?觀行位,比喻你第一個階段,觀行位。第二個階段相似位,相似位是相似,還不是真的,那是什麼月?古德教給我們,叫捏目所看的第二月。你晚上看月亮,把手指在眼睛上用力一按,看到兩個月亮,那個月亮是從真的變現,那不是純真,但是很接近真了。用這個比喻來說,當然那個月比水裡面月要真,水裡月完全是假的,這個是接近真,相似位的。好眼睛看的這個月亮,那是真的,那是分證。分證,初三、初四那個月牙是真月,不是假的,真月亮,但它不是滿月,這叫分證;要到十五月圓、滿月,那叫究竟圓滿證,那叫究竟覺、究竟位。古人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比喻我們也很容易懂得。但是我們在修行果位上合起來看,諸位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這是說明,你要不真正用功夫,不是真正深入,光是聽,聽懂了也沒用處,要做,要真正的做。從哪裡做?第一個,從得失裡面去做。因為我們煩惱裡面,得失的煩惱看得最重,樣樣總想據為己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肯放下。從這個地方去做,不要害怕,這是真修行。你不要以為:我不要了,不要不就沒有了?我不要錢,明天吃飯怎麼辦?所以人都打妄想,不曉得事實真相。你以為你打妄想:「我拼命賺錢,明天錢就賺到了」,哪有這回事情?《金剛經》上明白了這個道理,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是業因果報循環的相續,與你那個妄想毫不相干。如果打妄想就可以得來的話,那佛菩薩又何必來教化眾生?不是打妄想能夠得來的,你得來的是命裡有的。它到那個時候剎那剎那就現前,不打妄想也現前,你何必要打妄想!理與事確實都有相當的深度,深明事理的人,他不打妄想。
我勸初學同修,一定先要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希望你真正能夠肯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還想什麼?什麼都不要想了,心自自然然就定下來。命運確實是有,但是命運可以改變,我們必須要知道,每天從早到晚起的念頭,有善念、有惡念,就在你命運裡頭,起善念就加一點,起惡念就減一點,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但是你那個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你一個善念,那個善不是大善,是小善;你起個惡念,也是小惡,也不是大惡。所以天天加減乘除,距離你那個標準都差不多,幅度都不大,所以你的命就被人算得很準;如果加減乘除幅度大,就算不準,你有大善大惡,加減乘除就大,就算不準。只要幅度不大,命相是很準確的,能夠看得準。
命從哪裡來的?前生造作的業因,這一生受的是果報,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業因變成果報,果報又變成業因,永遠在那裡循環不息,搞這麼個把戲。這個現相不是夢幻泡影是什麼!真正覺悟的人,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所以,悲歡離合,得失窮通,有沒有?沒有。轉眼成空,那是講報盡了,這是世間人看的。覺悟的人看,悲歡離合、得失窮通根本就不存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哪有這個東西在?只要你還有悲歡離合、得失窮通,你還迷在這個境界裡頭,才會起這個現相。你真正覺悟了,哪裡會有這種念頭!真正覺悟的人,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心裡充滿真實的智慧。沒有覺悟的人,心裡面充滿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迷跟覺的受用,顯著不同的地方在此地。
覺悟的人心清淨,覺悟的人顯露出來的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要用現代話來說,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他那個愛護、關懷是平等的,不是說這個人跟我有什麼關係,我特別愛護他;那個人跟我過不去,我就遠離他,沒有!決定是平等的。平等就是正確的,正知正見;不平等,就迷了,就是錯誤的。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同一個自性,所以平等是正確的。這個正確是平等跟自性完全相應,不平等就跟自性相違背,全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確確實實無有一法可得。這是前面講覺悟的境界,真正知道「了無所得」,不只轉眼成空。說轉眼成空是隨俗諦說,一般世俗人能體會、能理解;講當體即空,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當體即空」是隨真諦而說的,「轉眼成空」是隨俗諦而說的。
後面這是講不覺之人,不覺是不了解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他還是迷戀塵世。塵是五欲六塵,在佛法裡面把它歸納,歸納為財色名食睡,心裡頭放不下。「迷」是以此為實,這叫迷了。「戀」是在這裡面起了貪瞋痴慢,順自己心意的就起貪愛,不順自己心意就起瞋恚,這就造業了。六根所對的境界,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包括世間跟出世間,都離不開境界相,在這裡面計較分別。計較,計就是嫉妒、分別,計就是心裡頭起心動念,就是計的意思;較是比較,起心動念在境界裡頭比較。
「分別執著不捨」,不捨就是堅固的執著,哪裡曉得他的計較、分別、執著、不捨是一場空,就跟在夢中完全一樣。人在作夢,不知道自己在作夢,夢裡頭還幹這個事情,這個愚痴。醒的時候,你幹這個事情還情有可原,作夢也幹這個,也分別計較,也堅固執著。夢的時間短,醒來的時候,想想那是什麼味道?可是有幾個人夢醒之後,他會去想一想。夢醒之後果然去想一想,那個人覺悟了。這一想,夢中境界全是假的,我剛才大錯特錯了。夢到一隻老虎要吃我,嚇了一身冷汗,你說冤枉不冤枉!曉得是作夢,我就捨身餵虎,跟佛一樣;他就不肯捨身餵虎,他要到處亂跑去躲避,嚇得一身冷汗,醒來一場夢,這才後悔沒有把身體餵老虎。這就是說明計度分別。
真痴人說夢也。如何能把眼前的境界,從眼前的境界擴大到六道、到十法界?都是一場夢,都是夢境。所以我們才看到佛在經上講的,「大作夢中佛事」,這句話我們就體會到一點意思了。佛菩薩在六道裡面示現度化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那是什麼回事情?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佛出現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幹的什麼?大作夢中佛事。佛知道這是夢境,這個不是事實,所以佛說他沒有度眾生,佛說他沒有說法。這些經文幾乎大乘經上都常說,本經就有。所謂興建水月道場,道場建立留不留戀?不留戀,水中之月,假的不是真的。
我們從這兩句要能夠體會,不要以為這是佛菩薩示現,他們的境界,他們的境界就與我們不相干,我們聽了他這個話,要想到自己,我們自己建一個家園,是水月家園;我們一家人的組合,每天生活,這是夢中生活。你要是能把你的生活、把你的工作看作夢中的事業,看所有一切的建樹是水月道場,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成菩薩,你就不是凡夫。你執著你的家園,執著你的事業,你是凡夫。所以我們聽聽人家的話,馬上要銷歸自性,我也得受用。他那麼一說,我就明白了。他建個道場,我建個家,這是一樁事情。他那個道場是水月道場,我這個家不是水月家庭嗎?他的工作是夢中佛事,我的工作又何嘗不是夢中工作?一樣的道理。所以聽到這些話要能夠銷歸自性,就是我們要回歸到自己本身上,我們就得受用了。我們對生活、對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毫不執著,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一生生活當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你說多自在!充滿了真實智慧,你的一生生活就生活在智慧裡面,跟別人不一樣,這樣就轉凡成聖。念頭轉過來了,你的行為生活統統轉過來了。
成佛、成菩薩,轉凡成聖不一定要出家,出家不會,照樣不能轉。出家建個道場,我的道場,它不是水月道場,他認為是他自己真正的道場,死了也不肯放手。不肯放手怎麼辦?來生,道場裡頭很多蚊蟲螞蟻,他去投胎,搞這個,他捨不得離開。這都是真的,都是事實。我們曾經看到,道場裡面養的一些動物,養狗、養貓,很有靈性。倓虛法師講的,諦閑老法師早年在溫州頭陀寺作住持的時候,他們廟裡養了一隻公雞,那個公雞就很有靈性,那個公雞前身就是廟裡的和尚。為什麼投個畜生胎,還捨不得離開道場?大概建道場他出了不少力,化了不少緣,捨不得離開,這就很糟糕。
早年,我們在台灣聽說,高雄小港有一個寺廟裡面養了一條狗,那個狗以後被人發現,是過去廟裡頭的住持。怎麼發現的?那個狗每天跟大家一樣做早晚課,大家繞佛,牠跟在後面,一到打三皈依牠就走了,牠不參加打三皈依,牠是住持,還有這個習氣在。以後時間久了,被人發現了,被另外一個法師知道這個事情,把牠叫過來訓了一頓,你現在是畜生不是住持,早晚課一定要做完你才能走。牠也真的很有靈性,牠就做完才走。這就是放不下,不曉得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
《金剛般若》教給我們修行的兩個綱領,沒有別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是前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這兩個方法互相交換,相輔相成。我們讀到這首偈子,要有高度的警覺,這首偈真是喚醒眾生速覺,快快覺悟,決定不能夠迷戀。迷戀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生所修的只是一點福報而已,三界有漏的福報。有漏的福報,給諸位說,決定不能享,這是世間人很多不知道,因為享福沒有不造罪業。正因為如此,佛在這個經上教菩薩不受福德,為什麼交代菩薩不受福德?就是享福會造罪業,享福很容易迷惑。菩薩有智慧,菩薩覺而不迷,雖修福不享福。給諸位說,不享福才是真正的享福,這是一般人不懂得的。
我們世間人有福報,好多人伺候,這個很有福報。伺候是什麼?他身體不好,需要人伺候。身體好,像從前李老師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還是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我們看到老師九十五歲了,都沒有人照顧,沒有福報。他真有福報,他真享福,他身體健康。到許多人照顧,自己不動了,他身體就壞了。所以身要動,活動,活就要動;不動,人就不活了。許多人伺候,他就不動,不動那就快了,就不活了。要懂這個道理,那是真正的享福。世間人確確實實把事情往往看顛倒了,佛經上常講的顛倒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