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佛把這句話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本自具足,具足些什麼?《華嚴經》上講得清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清楚多了,那就是本自具足的,具足的智慧,圓滿的智慧,究竟的德相,德是能力,德能,相是相好,我們世間人講的福報,相好是福報,萬德萬能,德就是能力,無所不能,智慧是無所不知,見性全得到了。這就是說沒有必要去拐彎抹角,直截了當就成就了。講到最後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幾個人認識這個名號?幾個人明白這個名號?幾個人真念這個名號?太少了。哪個人真念,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放下了,一心真念,這個人成佛。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你得真干。你要了解這句名號不簡單,決定不能夠輕視它,你要尊重它、要重視它,決定不能離開它,離開它你肯定是搞六道、搞輪回。搞輪回,你肯定是墮地獄,不能不知道。所以它是究竟方便,方便當中的方便。徑中徑,徑是近路,成佛一條最近的路,徑路裡頭徑路,沒有比這個更直捷,更穩當,更快速的,找不到了。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這句話是真話。
下面舉例給我們證明:「因人臨終,萬苦交迫,除持名外,余行難起」。這是舉事例來證明,因為人在臨終的時候,臨終之苦無法形容。佛在經上用一個比喻,生龜脫殼,讓我們去想想這個意思,活的烏龜把牠的殼拔下來。如果這個活的烏龜是我們自己,人家把這個殼拔下來,那是什麼樣的痛苦?佛說人臨命終時神識離開身體,那種痛苦就像生龜脫殼,他受的痛苦他說不出來,我們在旁邊看到茫然無知。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人在臨命終時八個小時之內不要去碰他,不但不要碰他的身體,他睡的床都不要碰它,讓他安安靜靜的走。為什麼?觸摸他的床,他都感覺到痛苦。我們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所有法門都用不上力,只有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他縱然是不相信,不會跟著念,也不想往生,能減輕他的痛苦,這佛號有這麼大的力量。所以臨終助念的好處太大了,他不學佛,他不知道往生,減少他的痛苦。減少他的痛苦就是幫助他頭腦清醒,他不會墮地獄,怎麼墮地獄?胡裡胡塗墮地獄,沒有頭腦清醒會到地獄去。所以臨終遇到有人給他助念,一般講,靈性稍微高一點,他不墮三惡道;業障特重的人,他不墮地獄,這個幫助太大太大了!
「如《觀經》雲」,這是引經舉例,「五逆十惡之人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這個念是指觀想,臨命終時沒有辦法一直想佛,「應稱無量壽佛」,稱是我們念出聲音,就是念這句佛號,念佛名,「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段文不可思議,這個造作五逆十惡是墮地獄的,五逆十惡是墮無間地獄,不是普通地獄。臨命終時遇到善友,這個善友懂得佛法,了解事實狀況,教他念佛。念佛有四種念佛,《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實相念佛當然他做不到;觀想念佛,最普遍的,《十六觀經》裡面,十四種是觀想念佛;一種觀像念佛,就是看佛像,觀像念佛;還有一種持名念佛,所以總共十六種,叫十六觀。持名念佛是列在最後,第十六,愈是在最後就是愈重要的,像舞台表演一樣,最後一出戲叫壓軸戲,最好的擺在後面。佛的教學也是如此,最好的放到最後,你看《楞嚴經》上講「二十五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耳根擺在最後,照順序排應該排在第二,第一是眼根,第二是耳根,六根。六根、六塵、六識,按照這個順序。觀音菩薩沒有按照順序,把他放在最後,第二十五,把大勢至擺在第二十四。本來大勢至是應該列在二十三的,把他擺在二十四,這都是特別法門。一般人粗心大意,因為觀音菩薩那個是太清楚了,從第二放到最後,這人一看馬上就曉得,大勢至是二十三跟二十四兩個對調,疏忽了,以為「二十五圓通章」是觀世音菩薩第一,沒有人提大勢至,我也沒有在意。
這至心一念往生,我們相信他決定不是同居土,金蓮花是非常可能的實報土,實報土四十一個階級,就是最初的這個階級,圓教初住,也是我們大乘裡面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這個境界,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證無生法忍。可不可能?在理上講,確實可能,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古大德所說的,上上品是四地以上,上中品的是初地到三地,初二三,逐漸的往下降,有這個說法。善導大師引經據典,批駁他們,肯定了緣分不一樣,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遇緣是臨命終時那一剎那,那個緣決定你往生的品位。
「因佛力加被,行人心始不亂,於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故稱淨土為果教。」跟其它宗派不一樣,其它宗派是修因證果,淨宗直捷叫你得果報,真的是得不思議的果報,這理上講得太清楚了。你看看,前面我們所讀下來的,五逆十惡、造作極重罪業的人,臨終地獄相現前,他害怕了。遇到有個善友提醒他趕緊念佛,求生淨土,他一聽到之後,馬上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下去,這個時候他的心是真心,一點妄心都沒有。真心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雖然是一念十念往生,品位高。高在哪裡?他用真心。我們天天念佛,一天念幾萬聲,我們是妄心,念佛裡頭夾雜著妄念,還比不上他,往生品位他高過我們。這有道理,人家用真心,我們夾雜著妄念的心,比不上人家,他那個一念,我們十萬念抵不過人家一念。用心不一樣,果報不相同。
但是這個不容易,一生造作惡業的人,臨終地獄相現前,他能轉得過來嗎?有,是有這種人,太少了。那一轉過來可不得了,他就大幅度上升了,比一個平常念佛求生的人果位要高。因此,我們不能輕視造作罪業的人,說不定他往生的時候地位超過我,這是真的。我們也能夠聯想到,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發生?肯定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淨土,生生世世他這個淨宗底蘊很厚,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緣,全遇到惡緣,學壞了;臨終這個時候有人一提醒他,阿賴耶識宿世的善根引發起來了,他才能做得到,沒有宿世深厚的善根不可能。所以不是每一個作惡的人臨終都能回頭,那麼短的時間,這一剎那時間,真回頭了。我們中國古人常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是個作惡的人,一回頭是大好人,好人當中的好人,一般的好人都比不上他。這就是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可能的,不是比喻話。淨土確實是果教,「是他力法門」,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是易行道」,這個易行道是跟八萬四千法門來比較,淨宗是易行。「是普被萬類之慈航,均在是也」,這個均在是一句就是臨終捨報的時候,得彌陀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就指的是這一句。那我們念佛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強烈的意願求生淨土,而對這個世間要冷淡,對世緣要非常冷淡,臨終才沒有障礙;對於世緣放不下,那是非常大的干擾力量。世緣是搞輪回的,強烈的往生的欲望那是生淨土的,是能不能往生決定的因素,要真信、要弘願、要大願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