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玄義 (第六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6
【三德祕藏,蘊在一切眾生身心之內。諸佛悟之而證得,眾生迷之而流轉。然此祕藏,初無改移。故地藏薩埵,從發僧那之初,及住等覺之後,自行化他,總不離此心祕藏也。】
『蘊』是蘊藏,藏在眾生,我們自己是眾生,我們身心確實具足三德祕藏,藏在這裡面。
『諸佛悟之而證得』,「證得」就是落實,落實在生活上,它起作用了。『眾生迷之而流轉』,眾生迷了自性,流轉六道輪迴,過這些苦日子,苦不堪言。『然此祕藏,初無改移。』但是般若、法身、解脫三德,它沒有迷悟,所以在佛沒有增加一點點,在我們凡夫迷位也沒有減少一點點,它是如如不動。『地藏薩陲,從發僧那之初』,就是地藏菩薩從最初發心一直到他修學圓滿。『及住等覺之後,自行化他,總不離此心祕藏也。』這是地藏菩薩自己修學跟教化眾生的依據,他憑什麼修行成功、憑什麼教化眾生?就憑自性本具的三德祕藏。地藏如是,每一尊諸佛菩薩亦如是,這是為我們說出佛法教學理論的依據。這不是隨便說的,不是一個人創造發明,是自性本具的。底下這兩句話也很要緊:
【此心祕藏,即是涅槃。】
『涅槃』這個名字,學佛的同修們都很熟悉,但是涅槃真正的意義能說得清楚的人不多。此地也有個解釋,給我們解釋涅槃的意義。在第七行的下半段:
【梵名摩訶般涅槃那】
『摩訶般涅槃那』,中國把它翻作涅槃,意思是大滅度。這是譯經法師把涅槃翻作大滅度。「大」就是法身;「滅」就是解脫,滅煩惱、滅生死,我們今天講所有一切意見,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滅了;「度」就是般若。
【此三法中。一一皆具常樂我淨,故名為德。】
為什麼叫三德祕藏?「三」是說法身、般若、解脫,「德」是說『常樂我淨』。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有常樂我淨,解脫有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永遠沒有苦,像世尊講極樂世界一樣;「我」是大自在;「淨」是清淨不染,與世出世間法毫不沾染,所以稱作德。底下又說:
【此之四德,不離我心。雖在迷時,隱而不失。正當悟處,證而不著。故知心藏,具足眾寶。】
「四德」是自心本來具足的。這當中解釋比喻大家自己看,我們接著看第五面第一行最後一句,我把這個連到這個地方來看︰『雖在迷時,隱而不失。』只是「隱」,就是不能現前,並沒有失掉,我們的三德祕藏沒失掉。『正當悟處,證而不著。』如果著了就沒有證得,決定不能著相,決定不能起分別執著,一起分別執著你就迷了。『故知心藏』,這是自性的三德祕藏。『具足眾寶』,「具足眾寶」是比喻無量智慧德能。
【即空假中】
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從體上講,體是空寂的;即假是從相上講,現的相是夢幻泡影,相是幻相,不能說沒有,好像作夢,夢中真有相;即中是什麼?中是叫你要用中。中國聖人教人要用中庸之道,佛菩薩教化眾生也教人用中,中道第一義。為什麼?體是空的,相是假有,兩邊都不沾,兩邊都不執著,我們這個用就用得自在了。空有兩邊不墮,要把這個變成我們的生活,你這一生就過得自在快樂。曉得一切諸法是「體空寂、相幻有」,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這就是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用中,攀緣就是偏執,錯了!用中是真正幸福自在,所有一切憂慮、恐怖、煩惱全都沒有了,你說你多自在!我們今天所謂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會用中,不會用中的人那是煩惱憂慮重重。所以這個地方講:
【即空假中,無不如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地藏之名,其義若此。】
這再給我們解釋地藏菩薩名詞的含義,你看看多圓滿!我們再看第六行第二句看起,我把這個文念一念:
【今我佛於忉利天宮,以法界眾生,殷勤付囑地藏,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者,正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四德大寶盡安置祕密藏中。】
我們只看這一段。這一段說明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這一樁事情,這個使命,這個任務,付託給地藏菩薩。在這個地方大家明瞭,地藏是表法,任何一個人依照這個法修學,依照這個法教化眾生,就是世尊所囑咐之人。所以這個人就是古人講的「直下承當」,他的事業是地藏事業,真正是續佛慧命,正法久住。佛不住世,要有這些發大心的人來從事這個工作,要有大願令一切眾生『永離諸苦,遇佛授記』,要教他永離諸苦,沒有得佛授記還不圓滿,一定要幫助他遇佛授記,你幫眾生忙才算是幫到底。這個事情大難大難!說起來容易,要怎麼才能做得到?這部經教給我們很多的方法,從哪裡入門?就從孝親尊師。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
佛法是教學,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決定不是宗教,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這個目的永遠達不到。佛法是教學,是教育,是師道,我們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弟子,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不是宗教。宗教是主僕的關係、主奴的關係、父子的關係,不是師生關係;我們是師生關係,要搞清楚。換句話說,這個大問題,宗教不能解決,教育能解決。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他搞教育,他不搞宗教,他要搞一個宗教,真的也可以當教主,但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第一樁要緊的大事是正名,孔老夫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先要正名。一般人講到佛教都認為是宗教,我們現在沒有法子,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現在不得已要麻煩一點,把佛教再加兩個字,就是「佛陀教育」,這是正名,名正則言順。
教育從哪裡教起?從孝親尊師教起,這一部經就是教給我們孝親尊師。為什麼?孝親尊師是性德,孝親尊師是覺不是迷。我們用這個方法,開發自性本具的三德祕藏,先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老師,然後逐漸擴大孝順一切眾生。佛經說:「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是我過去父母,我就要孝敬,就要孝順他;是未來諸佛,我就要尊敬,未來諸佛是老師。這個觀念要不能建立,這個事情要不能做到,三德祕藏永遠隱藏不會現前。你三德祕藏現前,給諸位說,你是法身大士,你就超凡入聖了。你明瞭,你就要做到,你不明瞭,你做不到,你就永遠不能超凡入聖,超不了,這個事情誰都幫不上忙。諸佛菩薩雖然非常愛護我們,也幫不上忙,佛對我們的恩德,只是教導我們,在「開示悟入」,佛只能做到開示。開是言教,示是身教,做樣子給你看,指示給你,你自己要有能力悟。你聽到佛的開示,見到佛的行誼,你要覺悟,你要契入,也要入佛的境界。你不悟、不入,還是等於零。
悟入這個事情佛幫不上忙,在楞嚴會上諸位看到,阿難尊者存了僥倖的心,實際上是做樣子給我們看。以為你們大家要修行,你不修行不能成就,我沒關係,佛是我的老大哥,我不修行將來他會拉我一把,我也會成佛,他會幫助我。他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這才曉得自己不修行,老大哥也幫不上忙,說明這一樁事情沒有人能夠幫你忙。我們用簡單的話說,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要你肯放下才行,任何人不能幫助你放下。你怎麼才肯放下?你真正覺悟了。所以佛能幫忙的,只是幫助你覺悟,為你講經說法,時時刻刻把這事實真相說給你聽。你一遍不覺悟,就說兩遍,兩遍不覺悟,就說三遍,佛很有耐心。這個比孔老夫子高,孔老夫子教你三遍不懂,就不教你了。佛很慈悲,三遍不懂還教你,一百遍、一千遍不懂還不捨棄你,這真叫大慈大悲!這是世間一般的老師做不到。遇到這麼一個剛強難化或不聽話的學生,佛還是不捨棄,還是那麼慈悲,這到哪裡去找?找不到這種好老師。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自己要覺悟、要放下、要契入,然後要學佛一樣,沒有任何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
在幫助上,我們應當以義務教育工作者的身分來做,就沒有過失了。可是義務教育工作者,這是諸佛菩薩真正的身分,他在世間隨類現身,無論現什麼身都是利用這個身分,利用他的職位,利用他的權勢,全是從事於智慧教育,這就是佛菩薩。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國王菩薩、大臣菩薩、宰官菩薩,作商人的商主菩薩,作醫生的醫王菩薩,他們身分、行業不相同,精神卻完全相同,就是幫助眾生覺悟,真的是「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遇佛授記在我們現在這個大時代裡,只有勸人修淨土法門,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他就決定遇佛授記。《楞嚴經》裡面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哪有不授記的道理?我們用別的方法,令一切眾生遇佛授記難,真不容易!淨土法門容易,幾乎是肯修學的人都能得佛授記。地藏名號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第二段是「菩薩」,這兩個字是梵語,意思好懂。在第五面倒數第六行第一句︰
【具足應云菩提薩埵】
這是梵語音譯,是屬於尊重不翻。這個意思是可以翻譯,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中國人喜歡簡單,『菩提薩埵』把尾音省略,我們稱「菩薩」。它的意思古今兩種翻譯都翻得好,古今兩種翻譯是以玄奘大師為一個界限,玄奘大師以前我們習慣稱為古譯,玄奘大師以後稱今譯,今古是以這個為標準。古時候的翻譯,就是玄奘大師以前都翻作「大道心眾生」,菩薩是眾生,實在講跟我們沒有兩樣,但是人家有道心。小乘人也有道心,所以揀別為大道心,大乘道心,這稱為菩薩。玄奘大師把它譯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這是揀別一般凡夫是迷惑的有情眾生,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解釋都好,真正覺悟的有情眾生就是菩薩。
覺悟的程度淺深不一樣,所以菩薩階級高下就不相同,在大乘圓教從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總共有五十一個位次,這是真正覺悟了。覺悟的標準是什麼?前面講的法身、般若、解脫,以這個為標準。初信位的菩薩,天台、賢首兩家都是這個說法,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證得初信位的菩薩,這是菩薩地位最低的,譬如上學,你是上一年級。地位雖然最低,為什麼稱為覺者?他不會退,他所證得的叫「位不退」,三不退裡面他證得位不退,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會再退轉作凡夫,這就非常非常難得了。我們曉得八十八品見惑裡面,第一條是「身見」,可見得這些人覺悟了什麼?不再把這個身看作是自己。圓初信位的菩薩把什麼看作自己?盡虛空遍法界看作自己,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他真覺悟了。所以他跟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祕藏有一分相應,相應雖然不多、不夠深,但他觀念見解正確,一切眾生是自己,虛空法界是自己,他有這個認知,這就是智慧,認知是智慧。他在這裡面得自在,把我、我所放下,用現在人的話說,得失放下了。凡夫患得患失,他得失的念頭放下了,在這一生當中不再有得失的念頭,得到他也沒有歡喜,失掉他也沒有憂慮,得失不關心,這是圓教的初信菩薩。
不論什麼身分,也不論什麼宗教,凡是契入這個境界都是菩薩。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有許多婆羅門、外道,他契入這個境界,我們都稱他作菩薩。這些人也都是佛的學生,也都是佛的弟子,可見得佛教是多元文化的教學,沒有排斥宗教,佛弟子當中婆羅門、外道很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就看到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這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宗教領袖。他們覺悟了,有機緣聽佛說法,他的心行,他的思想、見解、行持與三德祕藏相應,菩薩婆羅門,菩薩外道。我們今天跟其他宗教接觸,特別是我在澳洲,澳洲比這邊殊勝,我稱他們都稱菩薩。我們在一堂聚會、在一堂討論,我稱他們菩薩。他們也很歡喜,問我菩薩是什麼意思?菩薩是有智慧、覺悟的人,「你們都是有智慧覺悟的人」,他們就笑起來了。你們是宗教領袖,天主教稱神父菩薩,基督教稱牧師菩薩,我們不就打成一片了?多元文化馬上就融和了。這是異中有同、同不礙異,你還是你的神父身分、牧師身分,《華嚴經》講事事無礙,這個世界多采多姿才顯示出美,不是清一色的,清一色的錯了,你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舉比喻諸位想想,譬如我們人的一身,這個一身是整體的莊嚴,帽子戴得很華麗,身上披的瓔珞,手上戴的首飾、鐲、戒指,這就是多元文化了。頭不是身,身不是手,手不是腳,你一定要統一、要一樣,帽子戴在手指上,戒指套在頭上,不倫不類,成什麼話!你才曉得各個族類有各個族類的文化,有各個族類的美。頭有頭之美,身有身之美,手有手之美,腳有腳之美,這是多元文化,這個融合起來是整體之美,怎麼能夠強迫別人跟自己一樣?你就大錯特錯!強迫手要跟頭一樣,頭戴帽子,手指也要戴帽子,不成話。所以文化本來就是多元的,宇宙本來就是多元的,這裡面講求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得大自在,才是真善美慧。
佛法的教學絕不勉強一個人,絕沒有控制人的念頭,這是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自由是不妨礙別人自由。所以從來沒有一個妄念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沒有控制,我們才真正得到解脫,自他都解脫,這才達到真善美慧,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的美好社會。所以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同異不妨礙。同的是什麼?自性相同、尊重相同、互愛相同、互助合作相同,但我們衣著可以不同,生活方式可以不同,這基本相同是自性、性德,我們看看華藏世界、看看極樂世界,不盡是如此嗎?現在這個世間有些野心家要征服世界,要強迫別人過與自己一樣的生活,跟我同化,錯了!違背了自然生態,他不會成功,那只有造業。
佛菩薩有高度智慧,他對這些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的人、明白的人,這個人就叫菩薩。所以我們接觸一切人都稱他菩薩,作官的稱宰官菩薩,經商的稱商主菩薩,我們先把菩薩這個帽子給他戴上,然後再叫他真正學菩薩,他就很高興了。叫他先學菩薩,學會了帽子才給他,那要到什麼時候他才能戴上?先送給他,然後教他怎麼學菩薩,這個方法很有效果。我們實際在做這個工作,做得很有成效。希望我們同學多想想,怎樣來學習,能夠成就自己,幫助別人,自己做個真正的菩薩,也度許許多多人作真菩薩,那就功德無量。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