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玄義 (第五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5
我出家兩年才受戒,受了大戒當然第一樁事情回到台中看老師,感謝老師的栽培。見到李老師,李老師看到我來,第一句話就跟我說:「你要信佛。」我都聽呆了!我學佛七年出家,一剃頭就教佛學院,沙彌戒也沒有受過,剃了頭,白聖法師就找我到三藏學院教書。我是一出家就開始講經,兩年以後受戒,我教了兩年,講了兩年,李老師一開頭就說「你要信佛」,我感到很茫然,我怎麼還不信佛嗎?他就給我解釋,告訴我信佛難,有多少老和尚活到七老八十,死了還沒有信佛。「信」的標準是什麼?解其理行其事,這才叫信佛。你對於佛講的道理沒有透徹了解,沒有做到,你沒有信佛。我們這一聽,才懂得老師講「信佛」兩個字的標準,想想真的不容易!以後我講經,講到這個「信」字,我就有好多種講法。「迷信」,他也信佛了,對於佛的理論一竅不通,他信了,這叫迷信,迷其理好像他也信,這是一種。第二種「強信」,勉強信。第三種佛家講的「正信」,正信對於理論多少明白一點,為什麼信佛,他有個理論依據,理解得愈深,他的信心也就愈深,這屬於正信。真正能夠透徹了解而行其事,真幹的,那叫「真信」。李老師講信佛的標準是真信,連我們一般講正信都不包括在其中,真信,真信是真幹。所以這麼一說,我們就理解了,信佛真不容易!
信心具足在這一生當中必定有成就,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必然是如其修因,證得果報。凡是依照經論方法修行而不能夠證得,你要是細細去研究它的因素,第一個因素還是信心不具足,可見得信心真的不容易。難怪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為我們要細說,否則的話,我們把這個字看得太容易,看得太簡單,粗心大意忽略了。沒有真信就不可能有切願,願怎麼會發得出來?沒有切願,你在生活上點點滴滴,跟佛的教誨就不可能相應。念佛,大家只知道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知道念佛的深義、廣義。深義,穿衣吃飯都是念阿彌陀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是念阿彌陀佛,這樁事情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講得很多。「念」是今心,不是口念,就是你現在的心,你現在的心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這叫念佛;豈不包括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心裡頭真有佛,你跟佛心、佛願、佛行完全相應,這才叫念佛,這才叫禮佛、才叫瞻佛。
我們一般學佛的同修,了解這一層意思的確不多。雖然說學佛了,出家多年了,弘法利生了,心裡面還是有是非人我,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那怎麼行?那種瞻禮只是形式,像演戲一樣,假的不是真的。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也是來表演,他表演得逼真,他不是在假演,他是在真演戲,演得非常逼真才能感動人,演什麼像什麼,這才能教化眾生,不是像我們世間舞台表演,那是演假的不是演真的。我們從舞台上看演員,最好的演員,為一般觀眾所欣賞的、所讚歎的,那是什麼條件?演得很逼真。如果演得不真,一看就是假的,這個戲就沒得看了,沒有味道,他盡可能演到逼真,觀眾才有看頭。跟諸位說,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演得最逼真,所以才能感動一切眾生,眾生要這樣學習,才能得殊勝的果報。所以此地「一瞻一禮」,前面講的「少水少華」,意思都很深很深。
下面講果報,『咸蒙勝地之歡』,這句話說得非常靈活,說得活潑。「勝」是殊勝,也就是我們講的善報。善報等級不一樣,完全看你的心量、願望。人眼光淺的、願望不大的,我來生還得人身,享人天的富貴就好了,你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依照菩薩教訓去修學你可以得到,你還不想出離人間。有人眼光稍微大一點,人間富貴想一想沒有什麼,壽命又不長,天上好,他想生天去享天福,這種人就比前面一種人聰明。人間的富貴不過幾十年而已,很短暫,這幾十年享福還得要除掉你的經營、修福,至少總得三十年,你前面三十年要奮鬥經營,你的福報才會現前。從三十歲享福,即使你的壽命到七十、八十歲,你也不過享四、五十年,有人短命五、六十歲就走了,他享多久?享十幾年而已。所以仔細去觀察,不值得,沒有意思,太短了,還是天上好;天人的壽命長、福報大,享福的時間長久。可是常聽佛講經說法,知道天不是究竟,還要輪迴,雖然時間長一點,但總會到頭,到頭了怎麼辦?依舊要墮落,依舊要輪迴,所以六道不究竟,六道不是好地方。聽說佛有他方佛國土,聽說有一真法界,那個地方真的是不生不滅。聽了生歡喜心,發起大願心,要追求永恆不生不滅,要追求永恆的自在快樂,這才叫發大心。你發這個大心,佛就教你修大法、證大果。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從來沒有勉強一個人,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叫什麼?隨緣。佛不攀緣,佛多自在!我們今天的慈悲心超過佛菩薩,我們一定要拉住眾生趕快往生,不去不行,我們要拉人,人家不肯去我們生煩惱;佛不拉人,人不去,佛不生煩惱。仔細想想,我們是什麼慈悲心?我們是熱情過度,熱情是煩惱不是智慧,而佛是智慧,平常心是智慧。佛以我們人的眼光來看,他很有耐心,這一生不能得度等來生,來生不能得度等後生,慢慢的來,一絲毫都不勉強。我們想想佛做得對不對?對。為什麼?勉強不得,如果勉強能成就,佛也會勉強,這是勉強不得!這才體會到隨緣的道理,隨緣的殊勝。我們幹的是攀緣,我們所生的是煩惱不是智慧,人家是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你要細心的去觀察體會,才知道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方法,就是經上講的「善巧方便」,極其高明,出乎我們意想之外,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諸佛菩薩對眾生無不是苦口婆心的勸導,眾生聽不聽不過問,眾生學不學不過問,所以他的心永遠保持清淨。苦口婆心演說那是大慈悲的流露,大智慧的流露,這是我們要學的。所以此地講的「勝地之歡」,層次、境界是無量無邊。佛家所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依教修行一定能滿你的願望,你的願望小就滿你的小願望,你的願望大滿你的大願望,你要不能認真踏實的去修學,大小願望都得不到。
我記得早年說這個話應該在三十年前,我在台北市「法華寺」講《地藏經》。好像廣欽法師還來聽了一堂,其中有一位年輕的法師跟我年齡差不多,名字我現在想不起來。他自己住一個小茅篷,每一天出去應付經懺,這個法師現在不在了,聽我講《地藏經》講到有求必應,我下座時他就來跟我說:「這個話靠不住!」我說:「怎麼靠不住?」他說:「我天天拜地藏菩薩,拜了三年,求一個電冰箱都求不到。」我聽了也笑起來。我說:「你的寶剎住多少眾?」一個人。難怪菩薩沒有送給你,沒有這個必要,如果你的道場人眾多,菩薩一定會滿你的願。你就一個人,常常出去趕經懺很少在家吃飯,何必要電冰箱?佛菩薩送你東西,要看你是不是必要,不是真正必要不會送給你,絕不會增長你的貪瞋痴。如果增長你的貪瞋痴,那不是佛菩薩,是魔來了,你跟魔感應道交。魔也會有求必應,但是魔那種應是增長你的煩惱,增長你貪瞋痴慢。佛菩薩幫助你,決定不會叫你增長煩惱,而是幫助你增長智慧,這是佛跟魔不同。魔也有神通,魔也有道力,魔也有很大的福報,他也能加持人,也能保佑人,可是最後的結果不一樣;佛加持你是勝地之歡,魔加持你到最後都是促使你墮落,所以結果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