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學佛答問 第101集
問:經上沒有講佛、菩薩他們是怎樣具體修行的過程,只有發願和總結的智慧,我很想知道他們是怎樣做的?然後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和運用?
答:你看的經不多,如果看的經多了,你就不會說這句話了,為什麼?經上沒有講佛菩薩他們是怎樣具體修行的過程,這個話經上講得太多了,幾乎每部經都講到。要不把修行的方法講出來,這經不是白講了嗎?講有什麼用處?部部經上都有。《彌陀經》上教人念佛,講得很清楚,你看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七是圓滿,不能說為七天。七是圓滿的數字,叫你是有耐心、有恆心一直念下去。念到什麼時候你就有成就?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你得念佛三昧。能不能往生決定在心不顛倒,心不顛倒是決定往生。
就是你臨走的時候頭腦很清楚,沒有雜念,臨走的時候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嚮往著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你。怎麼會沒有修行的方法?
《華嚴經》教給我們,修什麼?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講得好清楚。經太大了,講得太詳細,有些人覺得希望能夠簡單一點,扼要一點,我們能抓住綱領。華嚴宗的祖師慈悲,杜順和尚,初祖,賢首國師,三祖,你看他們提供我們一份華嚴修行重要的原理原則,這篇文章的名字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我們也在講經當中,把這部經插進去,也算是一部經,《華嚴經》修行的方法。我們講了四十八次,九十六個小時,《華嚴經》修行詳細的方法。怎麼會沒有方法?沒有方法怎麼行?抓住這個綱領,依教奉行,就能入華嚴境界。底下一個問題。
問:請問,夢境的多少是否代表心清淨多少?夢境多,心就不清淨,夢境少,心就清淨些,如果不作夢,是否心真的清淨無染?
答:你前面說得有道理,夢多,心是不清淨,夢少,心是清淨,但是不作夢,不代表他心清淨。那什麼是心清淨?煩惱沒有了是清淨,也就是像《華嚴》所說的,分別執著沒有了,清淨心就現前。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執著,得清淨心,得清淨心下品;不再分別,得中品清淨心;中品清淨心是菩薩,下品清淨心是阿羅漢,上品清淨心是佛。上品清淨心,是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很難,太難了。起心動念極其微細,我們一般人自己不能覺察,這在《華嚴經》佛講得很清楚、很透徹。下一個問題。
問:請問,出家眾被鬼神附體,是否因戒律不嚴格所至的?
答:是的,這個一點都不假。如果戒律很嚴的話,鬼神尊敬你,縱然是冤親債主,他也不會傷害你。你不持戒,你不像個出家人,鬼神瞧不起你,他來找你麻煩。這個例子很多,在佛門裡面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悟達國師,《慈悲三昧水懺》,你去看《慈悲三昧水懺》的因緣,你就曉得。悟達國師十世高僧,那真不容易!他死了又投胎到人道,又出家,連續十世,十世他修積的功德,第十世成為帝王師,稱國師。持戒很嚴、很清淨,皇上送給他一個沉香寶座,我們講太師椅,這個太師椅是沉香雕的,非常名貴。現在你們看的沉香,沉香是論兩賣的,價錢非常高,那一個寶座還得了!他接受這個寶座,他一念傲慢心起來了,感覺得非常榮耀。你看看在天下這些出家人,哪一個人能比得上我?這個念頭起來,護法神走了,冤家債主找來了,幾乎送了命。這就是講你那個戒稍為缺陷一點,你的冤親債主就找上身來。這是個很好的例子。底下一個問題。
問:請問,佛菩薩會不會為了磨鍊人,而為人增加各種磨鍊的機緣?人們求願,有些成,有些不成,這是不是符合因果規律?
答:佛菩薩不會磨鍊人,佛菩薩要會磨鍊人,他是凡夫,為什麼?他起心動念,他有分別執著,這不是顯然的嗎?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佛菩薩隨緣妙用,隨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妙用是什麼?他從來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佛菩薩。不像我們一般人起心動念,不是,他是自然的。自然,為什麼會起作用?這個道理很深,很難懂。現在我們看到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水是礦物,我們以愛心對它,它就有很好的結晶反應給我們看。它有沒有起心動念?它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沒有,為什麼會現得那麼準確,我們不高興對它,它現的結晶就很醜陋?是自然的反應,裡頭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起心動念就墮落在十法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超越十法界,我們中國人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有了分別,就變成阿羅漢;有了執著,就變成六道凡夫,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這些理事都要懂得,然後知道我們怎麼個修法。
我們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己磨鍊自己,不是佛菩薩磨鍊。佛菩薩要磨鍊我們,那我們不就個個都成就嗎?哪個不成就?所以不是的,自己磨鍊自己,你自己成就了;你自己不肯接受磨鍊,那你就不能成就,就這麼簡單。所以要懂得,磨鍊是好,人家來毀謗我、罵我、欺負我,我一想這是他在磨鍊我,我不生氣,我不報復,我還很歡喜,很感謝他,你一定會成就。如果人家欺負我,我要報復他,那你就不能成就,你將來是冤冤相報,報來報去沒完沒了,這就是因果。下面第二十六題。
問:在整個宇宙當中,眾生可不可以轉換生存空間?萬一地球毀滅了,眾生去哪裡?是不是就如《地藏經》中所說的,「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
答:對!經上講得沒錯。所以眾生死後,不一定在地球,也不一定在娑婆世界,他很可能到別的世界去,哪裡跟他有緣,他就到哪裡去,不一定在這個地方。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眼前這個世間就不會有留戀了,知道什麼?像我們旅行住旅館一樣,總有一天我們是要離開這個旅店的,要到別的地方去。離開的時候沒有留戀,沒有牽掛,你走得很自在。念佛的人希望將來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是這個地球,不是娑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