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學佛答問 第74集

問:底下一個問題,請問《弟子規》是不是有「有為」與「情」在其中?我這種認識也許不對,請老和尚指正。

  答:《弟子規》確實是有情,是有為法、是有情。它能夠普度眾生,為什麼?如果到無為,到化情為智,那是菩薩境界,那不是凡人了,所以這個要知道。我們今天面對的是凡人,也就是你今天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程度?是幼兒園的程度,是小學程度;無為、化情為智,那是大學研究所的課程,這個要懂得。教小學有教小學一套的辦法,教中學有教中學的方法。現在人脫離聖賢教誨時間已經太久了,所以今天是用最初級的、最低的方法,能夠把人的良心喚回來,知道人與人應該要和睦相處,應該要互助合作。

  所以我在今年元旦的時候,已經有半年多了,我寫了二00七年我們修行的目標,特別提醒大家,第一個要學謙虛,謙卑。《禮記》裡面所說的,禮是什麼?「自卑而尊人」,自己謙卑,尊重別人,這是禮的精神。我們從古籍裡面看到,你看黃帝、堯舜禹湯,他們待人接物真的謙卑,地位雖然那麼高,對待平民都很謙卑,人家尊敬他、愛戴他!謙卑是基礎,沒有謙卑什麼都不能建立,聖學你就沒有分。所以從謙卑開始,奠定基礎,然後學什麼?學敬愛別人,從內心裡頭真正敬愛別人、尊重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你才能自度度他,你才能夠幫助社會安定,你才能幫助世界走向和平。怎麼落實?就是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不要太高。

  所以前一段時期,國內有些教授在我那裡訪問,講到這個問題,我們提出這個小的東西,大家都好像覺得這是教小孩的,這個東西怎麼能治國平天下?我就舉了一個比喻,我說《弟子規》,你要把它打在紙上就一張紙,一千零八十個字,我說它的分量跟《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中國叢書最大的一部,現在印成精裝本,我有一套,一千五百冊,放在天秤上,它兩個重量相等。他聽到我這個話很驚訝。為什麼相等?沒有《弟子規》就沒有《四庫全書》,那是假的,一點用都沒有。像蓋一百層的大樓,《弟子規》是什麼?《弟子規》是地基,沒人瞧得起的,踏在地下的,踏在你腳底下的,那個最重要,你沒有這個基礎,你上面這個樓就蓋不成功。所以地基跟百層大樓分量是平等的。疏忽了這個,中國傳統學術就沒有了,根是從這個地方紮起的。

  道教,一部《道藏》,那個分量是非常可觀!我說整部《道藏》跟《感應篇》,這個薄薄的一小冊,它的分量平等。佛家的《大藏經》跟一本薄薄的《十善業道經》重量平等。我用這個比喻,讓他們多多想想,重視紮根的教育。你根都沒有,像種樹一樣,根都沒有,你怎麼能把樹種好?沒有根,是死的,不是活的,沒有生命,有根才有生命。所以佛教眾生,以十善業為根,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以這個為根,以這個為本。十善業道像大地一樣,地上所有一切都要靠地,沒有地它就不能生存,樹木花草統統要靠地,它才能夠成長,十善業道就是大地。換句話說,所有的佛法都是大地上的建築、成長的這些生物,你說這個多重要!怎麼能夠疏忽十善業道?

  十善業道為什麼現在學不好?十善業道還有根,十善業是佛的根,佛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中國佛教才有這麼樣輝煌的成就。中國傳統孝道做得好,懂得孝親尊師,道理在此地。孝道在哪裡?孝道的根就是弟子規。所以弟子規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你說四書五經、十三經,中國幾千年的文明輝煌的成就就紮在這個根上,這根沒有了,全部都沒有了。這個道理要懂,我說話不過分,你細細想想你就明白了。現在中國傳統學術真的是斷層了,國內、國外,真的儒、真道、真佛都看不到了,希望後來的人能夠繼續。後來的人能不能成就?有志者事竟成,怕的是你沒有志向。

  你要知道,孔子老師是誰?孔子修學環境是什麼?孟子修學的環境是什麼?都是一個人苦學,都非常的清寒貧賤。孔子三歲父親就死了,孟子也是如此,都是母親帶大的,母親做苦工維持家裡生活,養這個小孩,所以小孩是母親教出來的。從小教得好,以後就好學,對於學術鍥而不捨,他在學術當中能成就,成就的原因是什麼?他所學的全部都能夠落實在生活上,他統統用上了。生活上用上了,工作上用上了,待人接物用上了,快樂無比,雖然貧窮,快樂。像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夫子最得意的一個學生,顏回,顏回最窮,簞食瓢飲,物質生活在所有同學當中是最差的,他最快樂。他快樂在哪裡?把所學的東西全用上了。所以佛是法喜充滿,你看佛把物質生活統統斷掉了。十九歲捨棄了王位的繼承權,不幹了,去求學。求學十二年,我們知道印度所有的高人他都接觸過,最後覺得學得不究竟,為什麼?終極的問題不能解決。印度無論宗教、無論是學術都有禪定,很深的禪定,從禪定裡面都能夠把空間維次突破。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教講的,是古婆羅門教講的,禪定當中發現的。這不是一個人說的,每一個人入定都看到。他們上可以到非想非非想天,下能到阿鼻地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是世尊他有問題,六道怎麼來的?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會有六道?沒有人知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沒有人知道。所以他十二年求學之後,也算是統統都訪問盡了,沒地方去學了,就到恆河邊上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的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豁然大悟,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問題全部解決,六道怎麼回事情、怎麼來的、什麼原因。六道之外的世界太偉大了,海闊天空,《華嚴經》上講得透徹,講得圓滿,問題全解決了。那麼就開始教學,三十歲開始教學,一直教到往生,他七十九歲走的,教了四十九年。

  你真正了解他一生的事跡,你就曉得他是什麼人,現在的話,職業教師,一生幹這個。用現在人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今天是這樣稱他,他在世什麼身分?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有教無類,學生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來學,他都非常熱心的來教你。教學的內容,以後收集起來、編輯起來,就是現在的《大藏經》。你都能看得到,它哪裡是宗教?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過道場,沒有寺廟,在哪裡教?山林樹下。他們晚上住得很簡單,大樹底下,他們都是不倒單的,就是都是打坐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一生是這樣的。死的時候,也在樹林裡面,沒有在房子裡頭,這是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

  有道場,你就有累贅,你就有分心,你的心就不清淨。我們這個小道場,也有人發心要送我們一個大道場,我拒絕了。為什麼要拒絕?大道場是很好,開銷大,要用的人多,你就得操心了。如果有不善的,好像出家人,我一生不收出家人,出家人,他為什麼來出家?他來想佔有這個道場的,不是真正為道的,都是搞名聞利養的,這個我們看得太多了。所以我們學佛學釋迦牟尼佛,這就對了。釋迦牟尼佛一生,學成之後教學,我們一生就從事於教學工作,現在雖然不要到山林樹下,有個小地方就可以了,就行了,就非常自在了。

  尤其現在我們可以用高科技的手段,我們用網路、用衛星遠程教學,全世界喜歡這個學術的,我們天天在一起見面,天天在一塊學習,你說這個多快樂。除了讀書、教學之外,腦子裡什麼都沒有,這才叫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這樣的快樂生活到哪裡去找?真學,你就能得到,真放下,你就能得到。你還想名聞利養,那叫自找麻煩,那就錯了。所以這個道理要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