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二十四孝是流傳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每一刻故事之孝行雖不相同,但皆足以發揚我國固有道德,故事中雖有荒唐,且似不切實際,惟其孝德之崇高,精神之偉大,實堪為後世之範矣!
廿四孝稱古昔賢 萬難行孝感蒼天
事親克己真心志 孝德流芳傳萬年
廿四孝名天下知 事親至孝足為師
後人效法行無怠 能得並肩稱孝兒
一、孝感動天
虞朝皇帝舜,是瞽瞍之子,天性至為孝順。父親是一位全然不懂禮儀的人,母親常出惡言,其弟名象,傲慢不悛,惟姚舜並不怨恨,仍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姚舜常在歷山下耕田,因孝感動天,有象協助耕田,亦有鳥幫助其鋤草。當時的皇帝唐堯聞悉姚舜大孝,特派九位男子服侍,並將其女兒娥皇及女英與舜為妻,後來並將天下讓與,舜以一平民,居然躍而為虞朝之皇帝,純因孝心所致。
有詩頌曰:
隊隊耕春象 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帝位 孝感動天心
二、親嘗湯藥
西漢時代之漢文帝名恒,係漢高祖劉邦之第三子,尚未就帝位前,其父就封化為代王,文帝奉養其母薄太后,極為孝順,從不怠慢,有一次母親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親自殷勤看護,在側侍候,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每逢煎好湯藥,如非親自嚐試,未敢拿與母親服。文帝孝順母親,因而仁孝聲名傳遍於天下,得到人人之贊頌。
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 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載病 湯藥必先嘗
三、嚙指痛心
周朝曾參,名子輿,奉養母親,極為孝順,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時,家裏忽然有客來到,母親不知所措,盼望曾參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參,陡覺心痛,卜有預兆,急忙挑柴趕回家中,硊在母親膝前,問其緣故,母親說:「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曾參事母至孝,母親手指竟與其性靈相通。
有詩頌曰:
母指方纔嚙 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來晚 骨肉至情深
四、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早年喪母,父娶後母,生有二子,後母疼愛親生子,以綿絮類溫暖的衣服給親生子穿著,因拓恨損非其所生,竟以蘆花做的衣服給損穿著,有一天其父令損推推車出外,損因衣單體寒,捉不住牽車之繩索,其父察知係受後母逆待,遂欲驅出後母,損懇求其父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冷,若驅出母親,三位孩兒均將受寒」。後母深受感受感動,終於悔改。
有詩頌曰:
閔氏有賢郎 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 三子免風霜
五、負米養親
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貧困,時常採食藜與藿等野菜,子路為奉養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負食米。父母逝世後,南遊至楚國,楚王敬慕其學問人品,給與封其官爵百乘之車馬,積存之米糧以萬鐘計,平時生活,以多層毛毯為坐褥,用膳時排列食鼎食用,極盡榮華富貴,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勞,感歎說: 雖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負米奉養雙親,惜已無法如願!
有詩頌曰:
負米借甘旨 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巳沒 猶念舊劬勞
六、賣身葬父
漢朝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貧如洗,父死時無力辦理喪事,乃賣身貸錢埋葬父親。葬親事畢,往買主家償工途中,遇一婦女,求董永娶為妻室,並與之同往主家,買主令織縑三百疋以抵償貸借款項,因得該婦女之助,僅歷時一個月,即完成工作,歸途行至前相遇之槐樹下,該婦女遂辭別董永而去。相傳該婦女係仙女,因董永之孝心可感,乃得天助。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 仙姬陌上逢
織縑償債主 孝感動蒼穹
七、鹿乳奉親
周朝郯子,天性至孝,父母年老,雙目均患眼疾,想食鹿乳,郯子就穿上鹿皮,往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供奉雙親,不料為獵人發現,欲箭射殺,郯子急忙告以: 「為取得鹿乳供奉患有眼疾之雙親,始穿上鹿皮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獵人獲悉非鹿,始未予射殺,並感讚其孝行。
有詩頌曰:
親老思鹿乳 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 山中帶箭歸
八、行傭供母
後漢時有一姓江名革之孝子,幼年時喪父,單獨與母親生活,因遭地方暴亂,背負母親逃難,數度遇到盜賊,欲捉革同淪為盜賊,革向賊哭泣哀求:「尚有老母在,將無人奉養」,賊感其孝順,終不忍殺害,當逃至江蘇下邳時,窮至無衣可著,無鞋可穿的地步,每日靠做傭工以供養母親,江革雖裸體赤足,但母親須用之物品,全部均供給。
有詩頌曰:
負母逃危難 窮途賊犯頻
告哀方獲免 傭力以供親
九、懷橘遺親
後漢有一姓陸名績,字公紀之孝子,於六歲時,往九江謁見袁術,術以橘子招待,績竟暗懷二枚橘子,告別跪拜時,橘子墮地,術責陸郎因何暗懷橘子,績跪答稱: 「吾母生性極愛橘子,欲持返孝敬母親」 績年僅六歲即知盡孝道,術稱為奇事。
有詩頌曰:
孝悌皆天性 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橘實 遺母報深慈
十、乳姑不怠
唐朝崔南山之曾祖母,長孫太夫人,因年齡高大,牙齒脫落,無法咬食,崔南山之祖母唐夫人,每晨梳洗後即走進堂上,以自己之乳餵飼她姑長孫太夫人。其姑雖數年不進粒食,仍能健康,實端賴唐夫人。有一日長孫太夫人患病,全家長幼齊集病榻前時,向子孫宣稱:「無以報答媳婦之恩惠,但願子孫的媳婦,亦能如此對賢媳孝敬,即於願足矣」。
有詩頌曰:
孝敬崔家婦 乳姑晨盥梳
此恩無以報 願得子孫如
十一、恣蚊飽血
晉朝吳猛,年僅八歲,即事親至孝,因家貧,臥榻無帳帷,每至夏夜,蚊蟲刺咬皮膚,吳猛竟任其恣意刺咬,蚊蟲再多,亦未敢揮趕,蓋恐揮趕後改往咬刺其親,其愛親之心,至為可感。
有詩頌曰:
夏夜無帷帳 蚊多不敢揮
恣渠膏血飽 免使入親幃
十二、臥冰求鯉
晉朝時有一姓王名祥之人,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之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欲食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乃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 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 留得臥冰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