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玄義 第 25 集
識是什麼?是分別、是執著,我們知道是這個東西。不曉得真正起作用的,是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妄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所以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他看什麼?他看你六根根性,你們是諸佛如來,個個都是。所以菩薩成佛,看到大地眾生統統都成佛了,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看諸佛如來都是眾生,為什麼?分別諸佛如來,執著諸佛如來,把諸佛如來看成眾生。
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決定不敢輕慢一個眾生,佛的恭敬是平等的,對一切眾生平等恭敬,對一切眾生平等讚歎,對一切眾生平等供養,決定沒有差別,平等真法界。我們心不平,不平就有高下;我們的心不清淨,不淨就有貪瞋痴,有是非人我,有自私自利。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頭沒有,完全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假的不是真的。雖然不是真的,它變現假的境界,讓你在假境界裡面受苦受樂,你感受有苦樂。人很少有不作夢的,夢從哪裡來的?心想生,夢是心想生。我沒有想這個事情,為什麼會做這個夢?你現在沒有想,你阿賴耶識裡頭有檔案。過去生中的事情,無量劫前的事情,或者這一生當中,從前所造的,夢中你不能控制你的意識而起現行。
所以你要曉得,修行人、覺悟的人,夢境是自己的一個考驗。如果常常做惡夢,功夫不得力,自己要有高度警覺,要認真努力。功夫得力,第一個惡夢就沒有了,過去常常做惡夢,現在一個都沒有了,證明你功夫得力。力量在哪裡?你的善心所的力量強,惡心所的力量薄弱,所以境界現前現善境界,《感應篇》裡面講「趨吉避凶」的原理在此。趨吉避凶怎樣修?從心地裡去修,不是去找個好環境,不是這個意思,從心地上修,才是真正趨吉避凶。你的心不善,行為不善,找到一個好環境,你去住到那裡還是受災受難,你能夠逃得了嗎?逃不過的,一定要從心地做個轉變。
真心是『不住見聞覺知』,真心裡有沒有見聞覺知?有,見聞覺知是它的作用,這是後得智。後得智從哪裡來的?從根本智來的。根本智裡面沒有見聞覺知,就不住。『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永離分別,底下那個「想」是執著;換句話說,永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六根根性。所以『漸漸能過四空等境界相』,漸漸,「能過」是超過,「四空」是四空天、無色界天。超過,那不就是超過三界、超過六道。這是什麼三昧?是無覺無觀三昧。『得相似空三昧』,這是講你在用功,用這種方法,這個功夫得力的話就超越三界。『得此三昧,識想受行能分別相,不現在前』,這是什麼境界?《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功夫得力,五蘊的相空了,五蘊是三界六道,所以你超越三界了。
能分別的止住了,所分別的境界相也沒有了。諸位要記住,這話要聽清楚,所分別的境界相沒有了,外面境界有沒有?境界還有。你自己分別外面境界相這個念頭沒有了,然後你才看到外面境界相的真相。真相是什麼?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佛說的這一句話,你就真正看到了。就像我們看電視畫面一樣,不是真的,你在這個境界相裡面就得大自在。這個境界相永遠不會干擾你,為什麼?你能分別、所分別的念頭沒有了。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生活的真相,所以叫遊戲神通。他們在六道裡面是看戲的,我們在六道裡面是演戲的,演得好辛苦,假戲真做,苦不堪言。他們在旁邊看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統統是假的。這是講功夫得力了。
【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離諸障礙。勤修不廢,能入心寂三昧,復能入一行三昧。】
你以這個基礎真正好學,只要你肯學,佛菩薩就來幫助你,這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有好學的一念,這就是感,佛菩薩就應,你就會遇到善知識,不斷遇到善知識,且常常遇到善知識。為什麼那個人運氣那麼好?他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你為什麼遇不到善知識?你沒有感。感不是天天跪在佛菩薩面前燒香、禮拜、禱告,那個沒有用處的,不能感應的。感應是一念真正好學的心,你不要拜佛菩薩,不要燒香,不要供養佛菩薩形像,都有感應。所有供養形式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是一念好學好善之心。好學是希望成佛道,好善是希望普度眾生,像佛菩薩一樣服務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一念就是能感,諸佛菩薩就會有應。
『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離諸障礙。勤修不廢,能入心寂三昧,復能入一行三昧。』這種感應,真正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念心,你就沒有辦法得到這個感應。我這一生有這麼一點小小成就,實在講就是有這個心,有一個好學的心,有一個喜歡幫助人的心。我在台灣,第一個遇到方東美先生,緊接著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圓寂之後,遇到李炳南老居士,善知識一個接一個沒中斷。『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我在弘法這三十年當中,韓館長就是「大慈悲者守護長養」。她往生了,今天李木源居士「大慈悲者守護長養」。善知識、護法大德,都遇到了。諸位要知道,這裡面的緣缺一個都不能成就,我遇到這三個老師,少一個都不能成就。護持的人,如果館長走了以後,底下再沒有人繼續護持,我們弘法利生的事業到此告一段落,就劃休止符沒有了。一個接著一個都是佛菩薩安排的,我們有感,佛菩薩有應。『離諸障礙』,弘法,學佛法,弘揚佛法,護持佛法,障礙不曉得有多少,無量無邊,所以不是真正智慧、大慈悲心,克服不了這些障難。有智慧、有毅力、有決心破除障礙,『勤修不廢』,這樣才『能入心寂三昧』。什麼叫「心寂三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留到明天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