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玄義 (第十九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19
度眾生的願要發,為什麼?這是我們修行證果的動力,它在推動。學佛的人,對世間名利、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都捨棄了,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就是願力。世間人為什麼拚命去工作?有利可圖,有名位可得,他才拚命去幹。如果說你去工作,沒有利可得,沒有名可得,你還會去幹嗎?不幹了,人就懈怠懶惰了。佛菩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都捨掉,為什麼還在拚命去幹?世間人看到說,這是傻瓜,這麼傻!佛菩薩都是傻瓜。殊不知他推動的動力是願力,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包括自己。之後才落實到三樁大事:第一樁是斷煩惱,第二樁是求學問,第三樁是轉凡成聖,這是佛法三個目標。「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轉惡為善,「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轉迷成悟,「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轉凡成聖。要達到這三個目標,除了願力這個大動力之外,還有什麼力量能夠推動?
你今天不能斷煩惱,抵不過煩惱習氣,你不肯學法門,懈怠懶散,都是沒有第一願。真正發這個第一願,你還敢不去做嗎?我們自己早一天成就,眾生就早一天離苦,早一天享福;我們自己遲一天成就,就是讓一切眾生多受一天罪。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可以懈怠、可以懶散、可以不幹,為一切眾生,你看芸芸眾生這麼苦,他們離苦得樂靠誰?靠發菩提心的這個人。這個人是他們真正的依靠,這個人是他們真正的救主,發菩提心就是發心要作救世主。救度一切世間的災難,我們說得很多,唯有教學,其他的方法都沒有辦法達到。佛菩薩專心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做一個義務的社會教育家,生生世世無量劫中從事社會教育工作,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這一句話含義很深,一切諸佛菩薩都「作斯示現」,為什麼?如果一享受權利,就很容易墮落。
佛在滅度之前,教誡後人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釋迦牟尼佛一生做到了,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不是只是口頭說說教我們,他自己一生沒有過失,這就是持戒。一生過著最低水平的生活,以苦為師,從來沒有想到把自己物質生活提高一層,希望大地一切眾生生活過得幸福美滿,自己過得去就行了,眾生才肯聽他的調教,才從內心裡面佩服他、尊敬他、讚歎他,不能不向他學習。如果釋迦牟尼佛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身上都掛滿了珠寶,珠光寶氣,誰還會跟他學?我們看到現在畫的佛像、塑像的佛搞得滿身瓔珞,珠光寶氣,那是我們對他尊敬,實際上他不是這樣。世尊一生是個苦行僧,那一種生活我們過不了,三衣一缽,天天去乞食,在這裡面修清淨平等覺,人家供養什麼吃什麼,決定沒有分別。
《安世高傳記》裡面,[共+阝]亭湖龍王是安世高前世的同學。那個同學在世的時候是出家人,「明經好施」。明經是教理通達,所以他有智慧;好施是喜歡布施,他修福,所以他作龍王。那個龍王很靈驗,真是有人去拜他。
有求必應,他那個靈驗是智慧;福報很大,周圍一千里的人沒有不去拜的,這是好施。為什麼會墮到龍王?就是托缽的時候,也不是天天如此,偶爾一次、兩次,人家供養的飯不好吃,心裡有一念難過,「我是這麼好的修行人,今天托這個東西」,就這一念不自在,落到神道。他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會表現在形色上,心裡有一點不高興,形色上沒有,就落在畜生道。那個龍王是大的蛇身。你們想想看,我們跟他比一比,他落在神道,我們落在哪一道?我們不高興就發脾氣了,人家不高興不露聲色,就落在這一道,所以自己好好想想,我們的前途如何?
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做好榜樣,我們到底要怎麼學法?天天講學佛,甚至於出家了,天人師了,哪個人見到你不喊你一聲法師?師是師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喊你「師」,你就要想到這兩句話。你不能做眾生的表率,不能做社會大眾的模範,喊你這一句話,你心裡是什麼滋味?有沒有警覺,有沒有懺悔,有沒有認真修學?人家天天喊我們法師,喊得我們心驚肉跳,唯恐名實不符,名實不符就要墮落。我們比不上[共+阝]亭湖的龍王,我們的德學不如他,他做湖的龍王,我們將來墮落到哪裡去?念佛還想往生,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李炳老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我們就是那二、三人,你真有把握嗎?要真修,要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一再的呼籲,要我們「真幹」!
所以斷煩惱為誰?為一切苦難眾生,為自己無量劫來在輪迴裡受這個屈辱,發一個狠心斷煩惱,不再搞六道輪迴。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成就自己的學問,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才能度眾生,才能度自己。我們今天幹斷煩惱、學法門這個事情都來不及,時間都不夠用,還有什麼時間去打妄想、去說閒話、去搞是非?那就是真正不想出離生死,真正不想脫離六道,還是希望搞六道輪迴,還是希望墮三惡道,不是這個意思嗎?這事情不是表明在眼前嗎?你往哪裡去,看你的心行,不在你的口說。口說得再好,說得天花亂墜,無濟於事,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我們怎能不警覺?
為什麼一定要轉凡成聖,要作佛?如果不作佛,不能夠度盡眾生。這個盡是講什麼?各種不同的族類。也就是說你是等覺菩薩,你可以度十地以下的眾生,等覺你度不了。你是十地菩薩,你就不能度十地菩薩,你只能度三賢菩薩。你要想普度,一切眾生都度,上包括等覺,下至阿鼻地獄眾生,你一定要成佛道。為什麼要努力修學圓成佛道?就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實現你「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這個願才真正落實,不成佛就不能落實。為這個事情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下化是同時,這是菩薩;不但大乘同時,小乘聖者根利的也是同時,但根鈍的,他是先成就自己再幫助別人。大乘菩薩決定是同時的,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自他不二,性相一如。第一句說「依上妙境」,就是講這樁事情。
第三條講『善巧安心止觀』。「巧』是說方法,方法很巧妙;「善」是如理,這個方法很巧妙,又不違背事實真相,這叫善。「善巧」對什麼說的?這個心安在止觀上。這個意思,底下簡單解釋:
『體前妙理,恆常寂然,名為定。寂而常照,名為慧。』「體」是體會,前面這個道理真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前面「真正發菩提心」的道理,真懂了,真明白了。「恆常寂然,名為定。寂而常照,名為慧。」菩提心真正發了,他修什麼?修定慧。他這個修學,一切時、一切處,永遠不中斷。定就是止,慧就是觀,他那個心安在止觀上,就是不離定慧。什麼叫定?「恆常寂然」。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這個境界有兩種: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佛家講用境、緣這兩個字,境代表物質環境,緣代表人事環境;一切境緣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這是真功夫,真修行。這是修行很好的原則,很好的一個綱領,與世尊教學的總原則相應。
世尊這一代教學,總綱領、總原則就是名號。釋迦牟尼,牟尼就是寂靜,心常常是寂靜的。為什麼會寂靜?就是面對一切人事物,都不起心、不動念,都不分別、不執著。別人跟我講也不分別、不執著,但是他講的我也聽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我並不是木頭人,我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慧。樣樣清楚、樣樣明白,又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功。「定慧等學」,既不偏於定,也不偏於慧,定慧是均等,這叫禪。這個時候,就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享受,這叫三昧,三昧就是諸佛菩薩正常的享受。我們凡夫受的是什麼?凡夫有「苦、樂、憂、喜、捨」五種受,這五種受是不正常的。為什麼說不正常?自性裡頭沒有,一念心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它是假的,是虛妄的,可是我們凡夫就生活在這個裡面,你說多苦!
現在在這個社會,說老實話,只有苦沒有樂,只有憂沒有喜,你說悽慘不悽慘?你要以為你還有點樂,那是什麼?那是吸毒、打嗎啡,刺激一下,以為自己樂,殊不知道苦就在後頭。現在以為樂、以為喜是什麼?造作一切惡業,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殊不知這種事情幹了之後,就跟吸毒、打嗎啡一樣,後果就是阿鼻地獄。你幹殺、盜、淫以為是樂,哪裡曉得一轉眼就到地獄去,比吸毒、打嗎啡的果報,不曉得要嚴重多少倍。世間人迷惑顛倒,不但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邪正,連切身的利害都不能辨別,人愚痴到這種程度,所以他敢造惡業,當果報現前,後悔來不及了。真正修行人,「善巧安心止觀」非常重要,我們如果懂得這個方法,念佛哪有不得一心的道理?我們今天在念佛堂裡,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原因是什麼?跟這個恰恰相反,沒有發菩提心,心安在哪裡?安在「苦樂憂喜捨」裡頭,這怎麼行!功夫怎麼能得力!如果真發菩提心,真正把心安在定慧裡面,念佛功夫很容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