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學佛答問 第4集
4-23【問】第三,請問老法師什麼是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答】好,這個問得好。「德」跟得到的「得」意思完全相同,福德就是你得到這個福報,功德就是你得到所修的這些功,這個德跟得到是一個意思。但是功跟福不一樣,福德是講五欲六塵,對外的,這是屬於福德。所以福德,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我有房子可以送給人住,我有吃的、穿的可以送給人,布施給人,供養給人,福德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不行,功德是自己內在的,內在的功夫,這個我沒有辦法給你。如果這個東西要有辦法給我們,我們就不要修行了,釋迦牟尼佛把他修行的功德給我們,我們不統統都得到了嗎?所以功德不行,功德古人講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誰都不能幫助誰。
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的,你看阿難自以為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兄,最疼愛他的,以為自己不要修行:你們要修苦行,你們不修苦行你們得不到,我大概到時候我的大哥就給我了。在楞嚴會上還遭摩登伽女之難,這才曉得不行,關係再好的,也沒有辦法給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最容易體會的,譬如說持戒有功,持戒是你自己事情,戒律持得很好,你得到的是什麼?得到的是定,因戒生定。這個定在佛法的術語叫三昧,你得三昧,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得清淨心。所以,持戒這個功不能給別人,得三昧、得清淨心,這是我得到的,也沒辦法給別人。修定有功,開智慧是德,你看佛家常講,「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從戒定來的,你不持戒、不修定,你不會有智慧。聽得再多,看得再多,這在佛法叫世智辯聰,那不是真智慧,那個還是不能夠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真智慧。所以,功德與戒定慧相應,福德沒有。他問的都是與這有關係的,四個問題。
4-26【問】第三,可否轉福德為功德?
【答】可以,都在一念之間。修福德不執著福德,修福德不想福德,就轉變成功德了。我有福讓大家去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給我們示現的,我們要注意。他一生每天所修的,三種布施具足,他每天給大家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法布施,開智慧。講經需要身體,這個身體叫內財布施,我用身體、我用體力來為大家服務。像現在許多同學在道場做義工,做義工是內財布施,它的福報比外財布施的福報還要大。外財你雖然有錢,你拿個十萬、八萬到這邊來供養,外財;你在這個地方做一天的義工就不只十萬、八萬。所以內財、外財我們要曉得,釋迦牟尼佛一生內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天天都在幹,他是把福德轉變成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