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學佛答問 第94集
問:底下一個問題,有人說我們是非人眾生,使我們感到害怕。應如何真正修行,令今生決定往生?
答:這個非人眾生,人也是眾生,眾生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六道裡面有情、無情都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所以眾生包括所有一切的生物。十法界依正莊嚴,樹木花草是眾生,眾緣和合,山河大地也是眾生,你六根所接觸到的沒有一樣不是眾生。就是你心裡打妄想所想的,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眾生的範圍太大了。非人眾生這是指不是人類的所有的眾生,你不了解,你會害怕;你了解,你就不怕,沒有什麼可怕的。鬼道,我們哪個人沒有在鬼道住過,都當過鬼的,哪個人沒有進過地獄,從地獄出來了,所以說六道道道都經歷過。也許同學當中有人做過天王的,現在從天王,天福享盡墮落到這個地方。修福往上升,造孽往下墮落,六道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什麼樣的境界現前,平常心看待,沒有什麼可喜的,也沒有什麼可怕的。
遇到淨土這個太難,太難得了,這個緣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真信,決定這一生要生淨土,怎樣有把握?我們不能生,是業障障礙。如果真的能把業障懺除,障礙沒有了。所以連世間聖人君子都說「聞過則喜」,這是聖人,這是什麼?我們講大智、大仁、大勇是哪種人?聽到別人說我的過失,我能夠接受,我能夠反省,我能改過自新,這個人就是大智、大仁、大勇,這個人具足聖賢的美德,具足成佛作祖的條件。如果一聽說別人說我過失,馬上就發脾氣,不能接受,還要提出許多言詞來反駁,這是凡夫。你想想我們接觸大眾當中,包括自己,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別人說我的過失能不能接受?要不要去反駁?明白人心裡清楚,決定不要反駁。為什麼?反駁之後以後沒有人提醒你,自己發現自己的過失太難!那是什麼人?聖人。賢人都做不到,賢人以下想改過自新那就是什麼?看別人,你看別人的過失很容易,你看自己的過失很難。
所以賢人是什麼?看到別人的過失回光返照,別人是面鏡子,馬上照照我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聖賢之道,這是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之所讚歎。沒有別的,我們要想成就決定得生淨土,勇於改過,別人說我們過失我們要感恩,感恩他提醒。他說錯了,誤會了也感恩,說錯,沒有的時候,提醒我們,我們不犯這個過失這就很好,能提醒都是大恩大德。我們改過自新,成聖成賢將來往生作佛,就是對他的報答,這真正叫是知恩報恩。所以人應當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說你多快樂,這個才叫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聖賢人常常告訴我們「仁者無敵」,仁者在佛法裡面是對菩薩的尊稱,就是仁慈的人,再講得清楚一點,大慈大悲的人那叫仁人。無敵是什麼?他心裡面沒有對立的這叫無敵,在他內心找不到一個對立的。
別人跟我對立沒有關係,我心裡頭沒有跟人對立,這就好,身心舒暢,所以你的相貌、體質,就都恢復正常。確實佛法裡常講的少病少惱,惱是什麼?煩惱,你的身心少病少惱,這賢人、菩薩。到佛的果地才無病無惱,那成佛了,菩薩、阿羅漢少病少惱,他煩惱沒有斷盡。
問:底下說勸導他人至不如法的道場布施供養,是否需負因果責任?
答:要負那當然,所以勸人不是個簡單事情。我跟李老師十年,十年當中他的言行一致,這我們很佩服。李老師一生勸人受三皈,不勸人受五戒,不勸人出家很有道理。他勸人去受戒,他要受不了戒的時候,勸的人要背因果;勸人出家,他出家不如法,那個問題更大!勸人受三皈沒關係,勸三皈是引導他入佛門。所以入佛門之後去求戒,或者出家,是他自己的事情,這不是別人的事情,他真正通達明白。出家要有個出家道理,你為什麼要出家?我那個時候發心出家,李老師不同意,問我為什麼要出家?我說寺廟裡派人來,找了我九次,我才答應他。他說九次也不行,這不是理由!那真正理由是什麼?真正理由是我自己出家的目的,以出家身分弘法利生。我們知道玄奘大師出家參加考試,這個考試官問他,你為什麼出家?他只說了八個字,「遠紹如來,近光遺教」,理由正當。紹是什麼?繼承,遠是我繼承釋迦牟尼佛,近是我把釋迦牟尼佛的遺教發揚光大,這馬上就批准。不為別的,說到要做到!
我們出家沒有別的,就是學釋迦牟尼佛,佛陀一生的行誼,我們了解。這是最早老師介紹我讀《釋迦譜》、《釋迦方志》,我們了解世尊一生的為人,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所以我在台中李老師會下十年學經教,經教學會一直就是講經教學,沒有擔任過寺院裡面任何執事,就是這分單純的工作。從出家開始教佛學院,一直到現在五十年,整整五十年。對自己的好處,就是對往生淨土的信心一點懷疑沒有,求往生的願非常懇切,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無論幹什麼絕對不放在心上。因為這個世間要離開,而且在現在這個年齡,我常常講,這是從前李老師常常講給我們聽,我們聽得耳熟。
老師告訴我們,人的一生當中有春夏秋冬。人的春天是前面你一歲到二十歲,這個二十年是人生的春天,應當好好求學;二十歲到四十歲人生的夏天,你成長。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是人生的冬天,八十歲之後就沒有了,那活一年是多賺一年,你該走了。這老師常常教給我們,所以我們聽多了,我們就想到四十歲之前,實在講前面二十歲迷惑顛倒,沒人教你,我還沒有聞到佛法。我聞佛法是二十六歲,遇到方老師,所以二十到四十要完成自己的道業,我要認真努力學習。四十到六十,應當要對為佛法、為道場做出具體的貢獻,為大眾服務。六十以後應當不再從事任何執事工作,專心教學,因為你要退休,你經驗豐富,培養底下一代後繼有人,正法才能久住。
所以我對於後學真是全心全力照顧,希望世世代代有人才,而且希望各個人都在我之上。如果再不如我,那我的教學失敗了;應當在我之上,步步高升,這個社會才有進步,才有成長。不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那是滅亡的現象;一代比一代強,那是個興旺的現象。所以大家在這個基礎上向上提升,就超越了,這個機會不是沒有,現在這個緣就非常殊勝,有這麼多護法的菩薩真正發心,不容易。能夠在此地安心學十年,這就有大成就了,正法確實能興旺,我們有信心。對於個人決定求生淨土,永恆不變。正法久住現在我們看到儒釋道都衰,所以我希望同學們發心,三教我們都要顧到,但是還是要一門深入。我們儒釋道可以貫通,因為我們是同在一個教室裡面學習,所以三教我們都能聽得到。我們只是聽,自己專攻自己的一門,把所聽得的東西會集在自己一門裡面來發揮,這也是非常殊勝的緣分,不容易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