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聖嚴法師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聖嚴法師

找到幸福的起點 - 合乎因果的追求

一般人常以為,佛法要我們什麼都不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佛法雖然教我們不要「貪求」,但卻教我們要「求願」,如此一來,個人不會失去奮鬥的目標,社會也才有繼續進步的動力。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佛教認為人過世之後,是依四種原則決定他的去處。一是隨重往生,隨他生前所做善惡諸業中最重大的,先去受報;二是隨習往生,隨他平日最難革除的習氣,而到同類相引的環境中去投生;三是隨念往生,隨亡者命終時的心願所歸,善念則轉生人間、天上,惡念則轉生三惡道中;第四隨願往生,發願學佛則往生佛國淨土,或轉生人間繼續修行。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為了善盡生命共同體一分子的責任,我們應更進一步將祈福的觀念和行為具體落實在生活中;祈福的方法有四種:



知福——知足常樂,安貧樂道知道自己有福報是很重要的。

人活在世上,最起碼都還有一口呼吸,有呼吸就等於擁有一切希望,人生充滿一切的可能,因此呼吸是很可貴的。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若能知福,則更應該說"我還有呼吸,當然滿足了。"但是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福報。尤其現今的台灣社會豐衣足食,很多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看到別人有的,也不管對方是如何努力獲得的,就希望自己也擁有,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自害害人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開示

業障有兩層涵義:

1.由於從事某種行業,無暇修學佛法也不想修學佛法。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開示

從佛法的觀點上說,升天遠不如生在人間為好。

天上的壽命,從四天王天往上數, 一天比一天長,四天王天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平均壽命為五百歲; 到達第六他化自在天,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日,平均壽命為一萬五千歲。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1 Mon 2018 10:56
  • 因果

聖嚴法師開示

接著我們來講「因果」,因果是從因緣而來的。從「前與後」的關係看,叫作因果;從「彼與此」的關係看,叫作因緣。你和我的關係,他和他的關係,彼此之間發生關係叫作緣。由現在的緣,連接上過去的緣和未來的緣,便是三個時間和位置的兩重因果關係。

諸位想聽佛法,結果來農禪寺聽聖嚴講「因緣果法」,這是因果。諸位都聽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話,種時叫因,得時叫果;好人一定有好報,壞人也一定有壞的下場。若僅從現在一生來說,因果論是不容易說服人的,佛法所談論的因果,必須是三世的兩重,並且是從現在的三世,追溯過去的三世,推展到未來的三世。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開示

 

佛教團體經常舉辦各種法會,包括祈福平安法會、消災祈福法會等,可是有人會疑惑為何還是發生了這樣的大災難,那麼,舉辦法會有用嗎?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開示:

 

人的內容是什麼?從本能的角度看,是飲食男女,是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則為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欲、細滑欲、人相欲);從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責任、義務。七情六慾消而美滿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曾開示,佛教徒有三項基本的修行項目─懺悔、發願、迴向。懺悔是為了反省自己過去、現在的愚癡,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發願,則包含了祈願、許願、還願,祈願是為眾生祈福,祈求眾生幸福、平安、健康、快樂;許願則是為一切眾生的平安、幸福而許一個「大願」,願眾生慈悲而不瞋恨、不貪心;許願之後則要還願,就是盡心盡力,為眾生福祉而奉獻。

有了這樣的心願和行動,所產生的功德,要迴向給大眾,成就大眾的幸福。這三項基本修行項目,都是參加水陸法會之修行法會的重要功課。

夫一切懺悔行法,悉須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我們經常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生氣。曾經有人告訴我,有一次當他正在氣頭上時,因為忽然想起我說過的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心中怒火立刻就像被清涼的甘霖澆熄了一樣,同時也讓他看到自己待人不夠慈悲,沒有智慧,所以覺得非常慚愧。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最近,很喜歡這幾句話,連上班時走在路上,也一直在咀嚼這句話的含意。人生,真的很多逆境需要去面對,很多生來的不公平要去接受。但是,我們面對它,處理了它之後,放下,這是多高深,卻又多簡單的道理。與大家分享。

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我經常勸勉大家,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佛經是佛所說的信佛、學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無邊,所以佛經的數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們這裡,最適用和最通行的,則有《華嚴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等。 

誦經的起源,出於印度釋迦佛的時代。當時的佛經,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都是靠著以口傳口地口口相傳,所以,要聽佛的弟子們代佛說法,往往是聽他們將所曾聽過而已熟記的佛經背誦出來,自己要想熟記某一部佛經,也得下工夫把它背誦出來,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佛教只說結緣了業,那是指結善緣了惡業,沒有「了緣」的說法。

結緣的意思,是對沒有善緣或善緣不足的人,使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世法的幫助和佛法的引導,大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人生雜誌編按:讀經是親近佛陀教法的方式之一,讀經有什麼好處呢?聖嚴法師認為讀經有六大功能:可明心、解義、修定、弘法、護法,以及超度與祈福。讀經不僅可以成長自我,還能發揮教化、弘法的功能,是自利又利人的修持法門。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

受報是在過去所做的,不管今生、前生、過去無量生,做了任何事,這一生之中只要因緣成熟,就要接受果報;做了好事受福報,做了壞事受苦報,一直到成佛為止都在受報,因為從無量劫以來跟眾生的關係,恩恩怨怨糾纏不清。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現代人最割捨不下的不外乎感情問題,當自己不斷地付出,卻又收不回來時,就會感到十分不甘心、不情願。其實,寶貴的人生經驗都是從吃虧、挫折、失敗之中得來的,如果已經為對方付出很多還是失戀了,卻仍一心想再把對方追回來,這等於是緣木求魚。就像賭輸的人心中不服氣,老是想翻本,錢輸光了就想辦法再借,借了再賭、賭了又輸、輸了再借,就這樣愈陷愈深而無法自拔,這種行為實在很愚蠢。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日前,在幾位師友的閒談中,說到今日時局的緊張、人心的沈悶、人性的墮落,無不同聲悲嘆。其中有人以為,今日的佛教中若能出現幾位具有神通的大德,我們的社會人心,必將大大地改觀。筆者對此因有所感,而寫下這麼一篇文字,以便求正於諸位讀者師友之前。

所謂神通,在佛教的解釋,應該包括凡聖共有的五通及聖位獨具的六通在內。五通便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這五通,外道凡夫都可以禪定的工夫修煉得到;六通者,以此五通,再加一個漏盡通便成。也就是說,前五通的境界,在六道眾生之中,無論學佛與否,只要下了禪定的工夫,到了相當的程度之後,便可求得,所以上至天神,下迄人及畜生,都可能得到若干神奇之力,故在我們的歷史乃至當今的世界上,往往會產生一些神奇古怪的現象,尤其是在半開化或 近乎原始形態的一些區域中。可是這在佛法來說,雖然承認它的存在,也可以證明它的存在,但卻不以為那是人生自救的最好出路。換言之,有了前五通,只能在三界生死之中顯顯本領,卻無法跳出生死的大海一步。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人人都有願望,但不一定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願望會落空,是因為通常我們都只重視眼前的一個小點,例如心中想要得到一朵花,一旦無法順利獲得,就會認為自己的願望落空而覺得沮喪。其實,如果沒有花,能得到一枝草也不錯;即使沒有花、沒有草,能得到一根樹枝也很好;就算什麼都沒有,我們的心也不要受影響。

事實上,要為他人、為眾生所發的願,才能叫做「願」。如果只是為了滿足一己的私心,則只是一種貪念,而建立在貪念之上的願望,當然很容易落空。既然真正的「願」是為了眾生而發,而眾生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我們的願永遠都不可能完滿。就如佛教所說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一直到成佛為止,我們的願都不可能全部滿足。因此,願只是一個方向、一個希望,指引我們不斷地往前走而不偏廢。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菩薩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常以凡夫的形相,在世間隨緣化眾的修行者。

所以,「菩薩」主要是發了菩提心的眾生,而不拘於特定的形相,凡能已發「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的菩提心者,便會誓願學習慈悲與智慧的菩薩行。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如何面對意外的生離死別 

每當發生天災人禍,造成意外傷亡,當然是令人悲慟的事;但活著的人,除了哭訴及怨天尤人之外,應該還有很多事等著完成。 

面對生離死別,人們之所以如此哀傷,主要是不瞭解人是為何而生的。依佛法的認知,人來到這個世間,有兩個任務:一是還債受報,償還過去多生之中恩怨情仇的債務,接受福報與苦報;二是還願發願,人們在過去無數世中曾經許過的心願,必須逐一完成,在受報還願的同時,也可繼續發願。當在這一生中的債務及願心告一段落時,便算任務結束,就可以安心的離開世間了。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