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現在大多數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賺錢、享樂而展開的。要知道: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一個人的福報好比銀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會有透支的時候。如果不培福報,只知道享樂,當福報享盡,災難必然會接踵而來,命終還會墮入惡道。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叫崇禎皇帝,他前世是個小沙彌,在廟裡蓋房子時不慎摔死。師傅明白他的前後因果,想幫他了苦,就叫弟子用馬把他的屍體拖散。但師兄弟不忍心,悄悄地把他埋了。結果他後世作皇帝時,天下大亂,沒過一天好日子,最後只得上吊而死。

前些年某地來了一個術士,有人請他測一個人,他問這個人有沒有當官?人家問當官怎麼講?沒當官怎麼講?他說:如果沒當官,則他還活著,如果當了官,則他已經死了。果然,此人是一個小電站的站長,剛剛死。因為他的福報小,當一個小官就把福報折損完了。有人千方百計地想出名,其實如果沒有實際的功德和福報,出了名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功德和福報太薄而出了大名的,不但容易招惹災禍,而且如果災禍還抵不了名聲的話,還要到惡道中去消業。

西藏有一位老婆婆念了1億觀音心咒,她到處跟人講,後來請一位仁波切給她作回向。仁波切說:你的功德已經沒有了。為什麼?因為這麼多人的稱讚,再加上自詡功德,功德里夾著傲慢,已經消耗掉了。

世間很多人都想當官,然後貪污受賄,不知道這是愚蠢至極的做法。即使是自己本該有的福報,如果享用太過,都容易招災,何況是不義之財?而且貪污千萬人的財產比貪污一個人的財產,罪報要大千萬倍。他失去的福報、得到的災禍比得到的不義之財不知要多多少倍!簡直不可想像!所以,真正的聰明人是絕對不會去幹貪污這種愚蠢的事情的。

俗話說"吃虧是福"。吃了虧之後,比如說被人冤枉,被人誹謗,要是心裡很坦然,不起怨恨,則是消了業,就是福報。要是怨恨不平,則又造了業。

每一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前世修來的,前世修得越多,這世福報就越大,反之亦然。這就好比銀行存款,你往銀行送得越多,那麼你在銀行帳戶上的存款數額就越大。

為什麼世上有些人家財萬貫,富比王侯,這不是偶然的,是他前世捨已布施的結果。前世所修的福德對這世來說,是有一定的,這世所受用的一切,都是在消受前世所修的福報,那怕一滴水、一粒米、一根煙、一張紙、一塊布。因此享用得越多,福報也就折消得越多。這好比銀行存款,越取越少,直至為零;好比油燈燃油,越燃越竭,終至息滅。

 弘一大師說:「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所謂「樂極生悲」。

人的壽命長短也是根據福報來決定的,福盡則壽終。因此,古聖先賢在修福的同時,無不不注重惜福。如南北朝時,梁代有一位高僧旻法師,對修繕寺宇、造設經像、放生布施等功德福事,都盡力而為,從不廢倦。但他從沒有設過大齋會,何以故?考慮米菜鹽醋不易籌措,而且柴火湯炭,踐踏燒洗,傷害無數微蟲,於心實在不忍 ,所以他不設大齋會。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事最為注意,其衣食住等,極為簡單粗劣,每每力斥精美。

民國十三年,弘一大師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夕,都在印公房內觀察印公一切行為。發現印公每日早晨僅食粥一碗,無菜。印公自雲:「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後,印公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再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余汁嗽口,隨即咽下。到了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食盡,采取同樣的方法,從不輕棄一余之飯菜。公自行如是,而勸人也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然大聲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如見客人將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公同樣呵而誡之。有一次菜頭炒菜時,在菜裡加一點醬油,覺得味道要好些,就在菜裡放起醬油來,被印公發現後,也被呵斥一頓。飲食如此,其他惜福之事也同樣如此。雲公一生之中,無論冬夏,只有一衲、一褲、一履、一蓑衣、一蒲團、一繩床,無有其他物。

雲公從不浪費一物,有一次,他的侍者送來幾個饅頭,雲公正在用工,侍者便將饅頭放起來了。過了幾天,侍者想起這回事,便拿起饅頭准備自已吃,但饅頭已經變質,雲公當即接過來說:「我吃就可以,你吃就要壞事。」雲公一雙鞋穿了幾十年;一件衣不知穿了多少年,補了又補,已經面目全非了,仍在穿。弘一大師一床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件隨他一生;一雙黃鞋子穿了16年仍在穿;一把洋傘用了四十多年,他老說:「這些東西,即使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古往今來,高僧大德們都是這樣非常惜福的。

而我們現在呢?實在是享福享得大過頭了。你們看一看,有幾個人穿有補丁的衣服、鞋子,大底是一年一換新,一年數換新,一日換幾新。更有甚者,一餐吃去幾千元,一晚拋去千萬金。所以現在人的災難多、壽命短。為此,奉勸各位以此為鑑,向古德先賢學習,珍惜自已的福報吧!

 

這裡我向各位奉獻湖蓉仁者作的幾首詩:

  其一:救劫須求天恕回,先從字谷兩般推。一心敬惜天顏霽,災退還看集福來。

 

 

  其二:此人暴殄罪彌天,刻刻留心祿壽綿。閒暇工夫莫虛度,好從此處種心田。

  其三:要識字時須敬字,其於果報本分明。勸君處處勤收拾,發貴根苗存子孫。

  其四:從來惜字譬燒香,不惜何能免禍殃。牆腳灰堆尋仔細,延年降福葉康強。

  其五:五谷由來不可輕,雖拋半粒也心涼。倘然忽略多狼籍,試聽天雷霹靂聲。

  其六:荒歉難求飯一餐,如何遣棄許多般。勸君時刻加珍重,莫待饑來懊悔難。

  其七:人非水火不能生,日用須將此理明。惜一分時一分福,無端浪費罪非輕。

 

惜福是消極的行為,修福是積極的舉措,所以我們在惜福的同時,要積極地、勇敢地修福。因為過去世所修下的福報,即使你再珍惜它,但不可能不消受它,最終還歸為無。就象銀行存款一樣,你只取不存,終歸為零。修福如燈添油,越添越亮。佛之所以稱兩足尊,就是因為他福慧雙修,福慧具足。要度眾必須要有福報,試問一個乞丐,他能教化人嗎?古偈雲:「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

希望大家在辦了生死大事的同時,廣作福事,並將自已所修來的福報毫不吝嗇地布施給別人,回向給眾生。這樣,你的福報更是大得不可思議,所謂「窮人因施而得富,富人因施而得貴。」盡管如此,而你始終把這種福報看作是大家的,自已所修的一切都是為了利樂有情,而不是為了自已更好的享受,所謂「修慧以利已,修福以利人。」只有這樣,才不會落入貧困───富貴───墮落的輪回圈裡,因為「福越大,孽則越深;孽越深,果報越慘。」這就是「福報重重禍所依」的道理。

我們的民族有惜福、積福的傳統,比如吃飯要吃乾淨,不要浪費,不然會折損福報;要愛惜字紙,不要用有字的紙墊坐,特別是上廁所不要使用有字的紙;上物不要下用,下物不要上用。比如水桶用舊了不要用作糞桶,襪子用破了不要用來抹桌子,帽子不要用來墊坐;要孝順父母,恭敬長輩;佛像佛經要放在較高的、乾淨的地方。而相反,如果長輩溺愛孩子,會很快地消耗掉孩子的福報。

很多地方的人喜歡給小孩或老人做壽,大辦酒席,殊不知這樣也非常折損福報。很可能老人可以活十年,給人這一拜,只能活五年。況且做壽時一般都要殺生,這些命債除了殺生的人和指使的人之外,自然也要他本人來承擔。如果親人死的時候這樣做,則是直接把亡人往惡道火坑裡推。

許多大德開示:不要把先人的骨灰或照片 供在家中,天天對它上香。很多人以為這樣先人會保佑自己,殊不知先人自己都不知道落到了哪一道中,可能他自己都顧不上自己。這樣做對先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可能給他們帶來傷害。我們可以把先人的較小的照片放在佛像的下方,為先人祈願,願他們脫離輪迴。這樣,我們其實是為先人而供佛,而不是對先人上供。把骨灰供奉在寺院中,這樣也十分不好。最好把骨灰混以泥土,造一些不動佛的像,並請大德誦經開光,然後把佛像投放在海洋中。這樣做,對先人的利益極大。如果沒有條件造佛像,應該請大德為骨灰誦經,然後把骨灰帶往聖地朝禮,最後把它撒在乾淨的山上或海中。

《百業經》裡有個例子: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懺悔。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懺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恐怕連命都保不住。

所以我們做人要小心謹慎、謙虛禮讓、多行力所能及的善事,勿做惡事;為自己和家人多積累些福報資糧,以酬來路!忘卻小我,成就大我!

如果您沒有大福,就要現在開始修福,不晚,命運不太好,也可以改。如果您的福大,就更要趁熱打鐵,趁著有能力,做些積陰德的事。比如轉發分享這類勸善淨心的文章。那麼福報便能源源不斷,形成良性循環。這是很理性的、很現實的事,不管你信不信,真正有福的人都懂一邊享福,一邊積福,切記,一定要為你的人生累積真正的幸福資本,那時一切好事的源頭,何況那樣會使你同時變得更灑脫快樂,不為外境變化而受困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