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第一次參加法會,什麼都不懂怎麼辦?如何參加法會,第一次就上手,現在就讓實用篇告訴您,法會應注意的事項,讓您安安心心參加法會。

Q:消災、超薦牌位的對象和功能何在?兩種有何區別?

A:通常在法會中常見到消災、超薦兩種牌位,消災的對象是在世的人,牌位為紅色;超薦的對象則  是過世的人,所寫牌位為黃色。人生在世往往會面臨許多未知的災難,藉由法會中的消災牌位,表示一種關懷與祝福,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消災解厄。對於已經往生的親人,則以誦經做功德為他超薦,能往生善趣。

一般來說,參加超度法會時,往往會為親人或亡者寫牌位,並同時布施金錢作為供養,供養是為護持三寶、弘揚佛法,以幫助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法會,利益更多在世及往生的有情眾生,因此布施有其功德。至於消災和超薦的力 量,最主要在於功德主的心念。因此,只要心存誠意,以心念表達祝福親人平安、順利,及對於所有靈界眾生的關 懷,也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

Q:每到農曆七月,寺院會舉行各種超度法會,應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參加的法會?

A:雖然有關超度的法會很多,但仍應回歸到參加法會的人的主客觀的條件,例如允許的時間、相應的道場或是法會目的為主要考量。

尤其在道場的選擇上,一旦找到相應的道場、法會,最好能夠長期參加。因為愈熟悉儀軌和內容,愈能夠理解經文及儀軌所蘊含的意義;而且熟練後,將免於摸索與不適應的困擾,有助於收攝浮亂的心,容易集中注意力並進入狀況。但是不要執著於法會的場面愈盛大愈好,或是執著於某位大德所主的法,這都不是參加法會的主要考量,其實,最重要的仍是看整體的環境是否清淨、攝受,法會現場的莊嚴氣氛,對於參與者的心念具有影響力,如果對法會多一分瞭解,愈能多一分準備,以共同成就法會的莊嚴環境,所以建議初次參與者,可以對法會的注意事項先做了解。再者,即是個人心念是否虔誠專一。法會進行中,只要不影響他人,而且自身可以感到自在莊嚴,並沒有特別的禁忌。即便是不熟悉禮拜的儀軌,忘了  拜或拜錯也沒有關係,只要下次注意即可,心裡不要因此產生負擔與壓力。

Q:參加法會需要有什麼準備?

A:決定參加法會時,首先為自己做好前去的心理準備,再逐一準備相關事宜。如果需要事先報名的法會,則應事先報名,以讓主辦單位提早做準備,如果沒有提前報名,隨時前去也無妨。建議參與者參加法會前的一、兩餐能茹素,以清淨身心狀態,進入寺院後不能攜帶葷食、菸酒。為了莊嚴道場,最好穿著海青,或是穿簡單、素淨、端莊的服裝,不需要化妝或是上淡妝。此外,也要儘量避免奇裝異服的打扮,比較不會影響到其他參與者的心念。至於是否需要攜帶供品,則視該法會需求而定,通常需要請信眾攜帶供品的法 會,道場會事先說明,帶了供品的信眾,可以到知客處請求代為處理。

其實,法會前,最重要的是,擁有虔誠修行的心理準備。準備過程中,逐一將平日散亂的心念收攝起來,不慌不亂地沈靜、安定身心狀態,心念夠虔敬,修行才會產生效果,如此,眾靈都會有所感應。法會的意義重在參加,即使準備尚未充分,只要持誠親身前往,也能夠產生修行與利他的功能。

Q:何謂功德主?功德主所收到的效果比較大嗎?

A:功德主就是供養寺院、護持三寶的人,無論金額大小,每位布施的人皆是。由於布施供養的人數眾多,寺院通常會把布施額度大的功德主名字特別寫出來,以作為所有功德主的代表,同時表達寺院的感恩之意。

僅寫下布施額度大的功德主名字,是為了避免使用過多紙張造成環境的負擔,從另一方面來說,功德主的善行可以藉此廣為人知,同時讓功德主與更多人結善緣,不僅鼓勵功德主發心護持三寶的願心、善心,也鼓勵更多人共同參與。

儘管如此,布施的植福功德並不因金額的多少而有所增減,重要的是心念的虔誠與否。古代有所謂「貧女一燈」的故事,也是強調貧女虔誠供奉一燈的功德,在於她虔誠的供養心。至於在法會中的修行效果,則與個人的用功程度及心念有關,並不因為布施的金額大小而有所差別。

Q:如果無法到寺院參與法會,可以在家裡為往生親友進行超度嗎?

A:由於超度法會必須有主法的法師,因此在家中,只能說是為往生親友誦經、念佛、拜懺,並做功德迴向。家中若無佛堂,則首先選擇一處乾淨、整齊、明亮且通風的地方作為佛堂,最好能夠準備一張桌子,以供奉佛像,並備鮮花、素果為供品,或是簡單的供水、上香即可。儀式進行前,最好能夠沐浴及茹素,以清淨身心,一切準備就緒 後,即可依《梁皇寶懺》或《地藏懺》等懺本誦讀、禮拜,視懺文長短,可一次全程誦念完畢,也可分次進行,依個人的方便即可。若是分次,則每回接續上次未完的經文或懺文繼續進行,不必重頭開始做,並在每一次最後做功德迴向。儘管在家裡與寺院皆能為往生親友、累劫怨親債主做功德,但是在寺院中,集合眾人心念,共同為十方法界眾生超度的力量較大,比起自己在家的效果更好。

Q:功德迴向要怎麼做?親人真的會收到迴向嗎?

A:通常在法會中的迴向儀軌中,悅眾法師會帶領眾人唱誦〈迴向偈〉,藉此將誦經,念佛的功德迴轉朝向他人,這是屬於心力的感應,讓人感受功德力量。迴向,是將自己的心力,透過諸佛菩薩的願力,而到達所要迴向的對象。猶如天空中的太陽光經由一處的折射後, 可以讓光線普照到另一個黑暗的地方,雖然這裡沒有太陽光的直接照射,也能接收到陽光。只要持有堅強的信念,都能將功德迴向給需要的人,對象便能接收到這份迴向而來的功德。

雖然,將功德迴向給他人,但是自己的功德不會因此而減少。就像是一盞燈,能夠點亮許多燈,卻不會因為點燃其他的燈,而減弱了自身的光芒。佛教同時鼓勵眾人將迴向範圍擴大,至親人以外的一切眾生,只要每做一件功德,便做迴向,這正是慈悲心的一種自然流露。

📖📘推薦閱讀:學佛入門Q&A系列之 《法會50問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