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古語云:「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的是果報天機之奧妙。因果報應,確是至理。凡物有起因,必有結果,毫無差錯。在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許多行善積德改厄運得福報的實例很是耐人尋味。

 

  善人無善報?因果報應不虛

 

  現實生活中,人們因為看到一些善良的好人遇到很多坎坷、苦難、早逝,而一些作惡之人卻榮華富貴、長壽,所以懷疑善惡有報的因果。下面這則流傳於民間的關於包拯的故事,可以讓人瞭解萬事有因果,眼見不一定是事實。

 

   相傳,宋朝某地有一個少年父母雙亡,身有殘疾,乞討為生,但他心地善良,經常喜歡幫助別人。當地一條湍急的河上沒有橋十分危險,每當河床漲水時便無法通行,苦壞了當地父老。少年見此情景,想建石橋,便天天撿石頭,不管旁人的嘲笑,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堆成了小山。大家深受感動,一齊動手建造石橋,在一次鑿石時這個少年被崩瞎了雙眼,人們慨嘆老天不公。但少年卻沒有絲毫怨言,依然盡己所能幫助他人。橋剛剛建好,大家正在慶祝時,這少年竟被天雷擊中身亡。

 

   包拯聽說此事,義憤填膺,在少年的輓聯上寫下「寧為惡,勿為善」。不久,宋朝皇帝太子降生,啼哭不止,眾太醫也無從醫治,束手無策。於是讓包拯想辦法,包拯見嬰兒肌膚如雪,嫩白的小手上隱隱幾個字,仔細分辨,竟是自己寫給少年的字,大吃一驚,慌忙去擦,字跡瞬間消失,嬰兒見了包拯就不再啼哭了。

 

  此後,包拯通過游夢仙枕明了了少年的因緣,原來少年上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神原來安排,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

 

   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但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於是,神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讓他崩瞎了雙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神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所以雷擊斃命。最後三世應該受的苦在一世就償還乾淨,來世安排他托生帝王之家,榮華富貴,享用不盡。通過此事,也是點化包拯,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因果報應不差分毫。

 

  人生在世,誰能超越這因果報應之外?但是命運可以選擇,有了正確的選擇之後,順天而行就可以得到改變。果隨因變,兌現昭然。


  棄惡從善惡果變善果

 

  有人說:某某行惡,反而發家致富;某家仁善好施,出現事業蹇滯,是何道理?這種情況時有所見。何也?作惡發家,只因祖宗積有善德,德澤濃厚,陰在子孫,故而享福。為善之家,如果祖有業緣,在目前雖然不順,可是惡報還完,定然發福。

 

  清朝末年,在京東盧龍境內,有個老員外叫趙德芳,人旺財旺,富足豐食,老兩口有三個兒子,而且都娶了媳婦。

 

   老員外六十大壽的時候,跟三個兒子講,自己用一桿灌了鉛的秤,大秤進小秤出坑過很多人,做黑心生意賺了錢,曾算計害死了一個賣棉花的和一個賣藥材的商人,其他被坑害的不計其數。如今良心發現,想到那些被坑的商人,就覺得如坐針氈、寢食難安。他決定棄惡從善,並自此樂善好施,做了很多善事。

 

  但不幸的事情卻接踵而至,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大兒子得暴病死了,大兒媳婦改嫁;接著是二兒子暴病死了,二兒媳也改嫁;最後是三兒子暴病死了,三兒媳婦因有孕在身,沒能改嫁。

 

  家裡連遭喪事,使趙德芳很難過,他不明白為什麼以前做壞事兒孫滿堂發財致富,如今積德行善,反倒喪門星進門,便開始懷疑因果報應之說。

 

  這一日,趙員外的三兒媳婦要臨盆了,卻連續三天三夜生不出來。請了不少接生婆都束手無策。正在這時,一個遊方的和尚到門前化緣。聽說此事便告知有催生良藥,吃下去保證立時生。

 

  趙員外趕緊把和尚請進來。三媳婦吃了和尚的藥果然生下一個男孩。趙德芳聽說得了孫子,大喜,對和尚千恩萬謝,擺席謝和尚,席間老員外請教和尚為什麼他棄惡從善卻惡報連連。

 

   和尚聽後哈哈一笑,說:「你不必亂想,善惡因果的報應確實是如影隨形、毫釐不差的。我告訴你,你大兒子就是那個被你害死的賣藥材的商人,他投生你家是來找你要賬的;你二兒子是那個被你坑害死的賣棉花的商人,轉生到你家給你敗家來了;你三兒子也是你欠下的業債造成的孽緣,他本要給你闖下塌天大禍,而你最終會病痛窮極餓死。皆因你改惡行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上天慈悲於你,先後把你三個敗家兒子統統收去,你這才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現今你的業報已經還完了。你這個孫子,將來能給你光宗耀祖,改換門庭。這是你行善積德得來的福報。」

 

  趙德芳聽了,如夢方醒,也更加明確了善惡果報的天理。和尚又問:「你知道秤為什麼用十六兩嗎?這十六兩,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外加福祿壽三星,所以,你少給別人一兩損福,少二兩損祿,少三兩損壽,給別人越少,損自己越多。你想想,一桿黑心秤,造了多少孽?」

 

  趙德芳聽了,只覺背後冷汗直冒,腦皮發麻,感到後怕。虔誠的再次感謝和尚開導指教。發自內心的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分明,絲毫不昧不爽的道理。


竇燕山教子有方

宋代學者王應麟編寫的蒙學教材《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教子成才的事蹟,不僅在當時被人們景仰,而且傳頌至今,家喻戶曉。

竇燕山,本名竇禹鈞,是五代時期人。他家住薊州漁陽,也就是現在天津市的薊縣。過去,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一帶,因此後人稱他為竇燕山。

竇燕山生有五個兒子,在他的教育培養下,都考中進士,成為國家棟樑。長子竇儀,授翰林學士,任禮部尚書;次子竇儼,授翰林學士,任禮部侍郎;三子竇侃,任左補闕;四子竇偁,任左諫議大夫,官至參知政事;五子竇僖,任起居郎。竇家五子,被稱為「竇氏五龍」。

竇燕山將五個兒子都培養成才,他的義風家法,成為人們爭相傚彷的榜樣。侍郎馮道賦詩一首稱讚道:「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竇燕山家庭如此美滿,令人讚嘆。但他年輕時並不明白道理,雖然家境富裕,他不懂得接濟窮人,廣行善事,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正當他愁眉不展之時,忽然有一 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已故的祖父和父親聚在一起,教訓他說:「禹鈞,你要趕緊回心向善!因為你今生的命運不好,不僅沒有兒子,而且壽命也很短促。孩子,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改變你的命運。」竇燕山從夢中醒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把祖父和父親的叮嚀,一一銘記在心,立志從此改過行善,大積陰德。

竇家有一個僕人,盜用了主人的錢。後來,這個僕人擔心被人發覺後受罰,就寫了一張債券,繫在十二三歲的女兒胳膊上,債券上寫著:「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從此僕人遠逃他鄉。

竇燕山知道這件事之後,看到小女孩身上縛著的債券,心裡很哀傷,很可憐這個孤苦無依的孩子。他馬上焚燬債券,收養了僕人的女兒,並囑咐妻子:「好好撫養這個女孩,等她長大了,給她找個好人家的子弟嫁過去。」女孩成年以後,竇燕山替她備了嫁妝,為她選了一位非常賢德的夫君。

那位僕人聽到了這件事,非常感動,就從外地回來,到竇燕山家裡,哭著懺悔自己以前的過錯。竇燕山不僅沒追究往事,還勸他浪子回頭,重新做人。僕人全家感恩不盡,不知道該如何報答。於是,他們把竇燕山的畫像掛在堂前,早晚供養,以表達知恩圖報的心願。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竇燕山到延慶寺佛前進香,忽然在後殿的臺階旁邊,拾到一個錢袋,裡面裝了二百兩銀子、三十兩黃金,他想,這一定是別人遺失的。金銀的數額很大,他不敢在寺內久留,趕快拿著錢袋回家了。

第二天清晨,竇燕山早早來到寺廟,在那裡守候失主。不一會兒,見一個人遠遠地痛哭流涕而來。竇燕山問他為何痛哭,那個人實情相告:「父親犯罪,將要被發配到 荒僻的邊疆充軍,為了給父親贖罪,我懇求哀告所有的親戚,好不容易借來了錢,都裝在一個袋裡,須臾不敢離身。誰知,昨天晚上和一個朋友喝酒,喝醉以後頭昏 腦漲,不知怎麼回事,錢袋竟然丟了。沒有錢,我怎麼給父親贖罪啊,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到父親了。」說著,他悔恨交加,號啕大哭起來。

聽他這麼說,竇燕山知道此人就是失主,經過驗證,錢數相符,竇燕山把他帶回家,不僅把失物還給他,還安慰他不要著急,並且贈給他一些財物。那個人歡天喜地道謝而去。

竇燕山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

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衡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而有志求學的貧苦子弟,不管認不認識,只要來書院學習,他都代繳學費和生活費。就這樣,竇燕山建的書院先後造就了很多品學兼優的人才。 

有 一天,竇燕山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和父親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十六年,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將來都很顯達,能夠光宗耀祖。你壽終之後,可以昇天作真人。」說完,又囑咐他:「因果報應的道理,確實不虛。行善造惡的報應,或見於現世,或報應在來世,或影響子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對沒有疑問啊。

從此以後,竇燕山更加努力地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他以身作則,治家非常嚴格,竇氏家規上說:「家庭之禮,儼如君臣;內外之禮,儼如宮禁。男不亂 入,女不亂出;男務耕讀,女勤織紡,和睦雍熙,孝順滿門。」嚴格的家教培養出孩子傑出的品德和才能,竇家五子都榮登了進士,被稱為「五子登科」。從此以後,「五子登科」成為天下父母對兒女的殷殷期望。

後來,竇燕山官至諫議大夫,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他沐浴更衣,向親友告別,談笑而卒,令人羨慕。

竇燕山通過努力行善,不僅改變自己無子短壽的命運為「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而且使後代子孫昌盛顯達,由此可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善惡禍福在一念之間,每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宋朝的范文正公,曾將竇燕山的事蹟記錄下來,訓示子孫,范公自己也身體力行,倡辦義學,購置義田,因而後代非常昌盛發達。而范公為了使竇公的事蹟流傳天下,好善好德之人都能看到,特意詳細記錄,並囑咐子孫廣為傳播,其拳拳愛人之心,躍然可見。

司馬溫公在家訓中也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真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竇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蘊含著深遠的哲理和人生智慧。祈望每一位賢明的父母,能由此體悟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不可以肉眼斷事

  從前有位老和尚,有意要重新修建佛廟,于是特地到一處較有錢的鄉鎮化緣。化了數天,竟無人肯發心捐助。後來,有一個癩痢頭的賣燒餅孤兒,看不過去,就把往常賣餅積蓄來的錢全部都施給老和尚,因而感動了許多人,也都慷慨解囊。因此,老和尚方能順利的募足所需之款。
  
  不料,這件事過了不久,這位賣燒餅的小孩,忽得眼疾而雙目失明,再不久又落進便坑里淹死了。此事一傳開,人雲紛紛,“善事、功德不能做”、“善惡根本沒有報應”等等言論不斷流傳。
  
  此刻老和尚正端坐寺內,入定中忽見賣燒餅的小孩,隱隱而至,跪了下來。“老師父!我已經死了。求師父作主,把我的尸體撈起來埋了。”
  
  老和尚難過的說道:“孩子!你對自己的死,感到悲傷嗎?”
  
  “不,我才不會呢!因為冥王已經派人告訴我事情的真相了。我過去作了不少的罪惡,被判了多世的牛馬及肢體不全的人;今生是癩痢頭,來生是瞎子,最後一生則是跛子跌進糞坑而死。但我因前不久能發心布施,就將此三世的罪業歸于一生,以便受完此報。以後,我再也不受惡報了;並希望師父大發慈悲,將此段因緣告知大眾,解除他們心中迷惑,否則我亦不安。”
  
  老和尚破顏而笑道:“嗯!經過累世的折磨和苦難,你終于有點省悟了。你托付的事,我會做的,也祝你來世修行証果。”小孩流淚說道:“感謝老師父,我要往冥府報到去了,就此拜別。”
  
  老和尚出定後,又喜又嘆。喜的是,小孩這麼快就完結惡報,嘆的是,世人的眼光短淺,以肉眼斷事,不能堅信因果報應不爽。

(文/衍慈法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