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大法會 殊勝因緣今得渡 ─ 梁皇寶懺 起緣介紹

梁皇寶懺是南朝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的。緣起是皇后郗氏在往生後的數月,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寢時,聽聞外面有騷亂的聲音,於是出去一看,竟然是一條大蟒蛇,而且睜大眼睛望著他。蟒蛇於是對武帝說:「我是你的皇后郗氏,妾因為生前喜歡爭寵,而常懷瞋心及嫉妒心,性情慘毒,損物害人,所以死後墮入蛇身。現在沒有飲食可吃,又沒有洞穴可以庇身,而且每一片鱗甲中有許多蟲在咬,真是痛苦萬分。由於深感皇帝平日對妾的厚愛,所以才敢顯現醜陋的形貌在您的面前,希望能祈求一些功德,脫離蟒蛇之身。」蛇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武帝將這個情形告訴誌公禪師,禪師對梁武帝說:「必須要禮佛懺悔才能洗滌罪業。」武帝於是請誌公禪師搜尋佛經,摘錄佛的名號,並且依佛經來撰寫懺悔文,總共寫成十卷。然後武帝就依照懺本為皇后禮拜懺悔,有一日,突然聞到異香遍滿室內,久久不散。武帝抬起頭來,看見有一個人,容儀端麗,對他說:「我是蟒蛇的後身,因為承蒙皇帝為我作功德,所以現在已經超生忉利天,今天特來致謝。」言畢就不見了。從梁朝至今一千餘年,只要依此懺本,虔誠恭敬地禮懺,並反省改過,不生瞋恨嫉妒之心,相信一定可以將自已的業障懺悔清淨,得生天報。


梁皇寶懺素有「懺王」的美譽,是一部最受尊崇的重大寶典之一;本廟遵循佛教禮懺儀軌,舉辦的梁皇水陸寶懺大法會,可以讓您懺悔過失、洗淨宿冤、災難化解、心靈安祥、追薦亡者、蓮品增上、冥陽兩利,敬邀十方大德參與這場時間與空間的盛會,讓我們手牽手、心連心,盡一份心力,為新世紀為眾生祈求康泰福安。


眾生惡習積累,造作諸多業障和罪障,有礙修行。大乘佛教教導眾生通過懺悔,積極改惡修善,得還清淨,消除障礙,至趣菩提。懺悔這個詞是漢語和梵語合成。懺是請求寬恕的意思。悔梵文a p a t t i - p r a t i d e ' S a n a(阿缽底体喇底提舍那)的意譯,是自申罪過的意思。中國佛教大德高僧制定了多種懺悔儀文,稱為懺法,供佛教信徒據以修習。歷來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所說,懺悔罪過的儀則;一類是依五悔法門,修習止觀的行法。現今佛門通行的懺法以前一類為多,如《梁皇寶懺》、《大悲懺》、《慈悲水懺》、《藥師懺》、《地藏懺》和《淨土懺》等。其中《梁皇寶懺》素有「懺王」的美譽,是一部倍受尊崇的重大寶典。


《梁皇寶懺》是南北朝時期,梁天監時(5 0 2 - 5 1 9)蕭梁武帝的創修,原稱《慈悲道場懺法》,俗稱《梁皇寶懺》。依《廣弘明集》說《慈悲道場懺法》的來源是梁武帝時,有僧侶食肉,梁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師,進行辯論,根據《涅槃經》及《楞伽經》等,制斷食肉,並令諸僧七日行《慈悲道場懺法》。自此《梁皇寶懺》便在佛教道場或寺院通行。到了宋代,有附會說《梁皇寶懺》的因緣是梁武帝的原配郗氏夫人,妒忌側室,動心發口,有如毒蛇,三十歲時,突然喪命,因生前心懷瞋毒,致死後墮落蟒中。幸靈性不昧,知曉業因。到梁武帝登基的次年,現形宮中,向梁武帝訴說苦狀,及所作諸惡業,求帝救拔度脫苦難。梁武帝便請寶誌禪師與高僧十人,集經律懺罪要義,製懺文十卷,總列四十品章,前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三業(身、口、意),皈依斷疑,懺悔解冤;後及六道四恩,禮佛報德,回向發願。
《梁皇寶懺》的主要內容是「其中正以露纏結罪,滌過去之惡因,復憑發菩提心,植當來之種智。」(見《慈悲道場懺法序》)。寶誌禪師與眾僧建壇行道,為郗氏夫人懺悔,禮拜方畢,忽見一人,頭戴峨冠,身被赤服,對梁武帝稱謝說:「我蒙佛力,得脫蟒身,將生天上,所以到來禮謝。」說後便不見。這傳說的背後的真正意義是在說明懺悔功德,不可思議。。《梁皇寶懺》流布至今,為眾多佛門信眾多時共習遵行。
從梁朝至今一千餘年,只要依此懺本,虔誠恭敬地禮懺,並反省改過,不生瞋恨嫉妒之心,相信一定可以將自已的業障懺悔清淨,得生天報。經由懺悔過失得以洗淨宿冤、消災解難、心靈安祥、追薦亡者、蓮品增上、冥陽兩利。

 


為什麼要放焰口? 聖嚴 師父開示

 

 

放焰口具有二種意涵,其中一個是對餓鬼的指稱。餓鬼道的眾生,因為在做人的時候非常貪心,貪吃、貪名、貪利、貪財、貪色,所有的一切都是貪得無饜。他們在一生之中,甚至於好幾世都是如此,因此成了餓鬼。
餓鬼的種類,一種是因為生理上的飢餓,另一種是心理上的飢渴。由於二種飢餓永遠不得滿足,形成了貪欲之火燃燒自己,因此墮入地獄。而在地獄裡,不僅僅是沒有東西吃,就是有東西吃,不論任何食物,在入口之前,也都會化成火焰,而如果是飲料,也會化為滾燙的膿血,根本無法進食。還有,餓鬼的嘴口裡,經常由於飢渴而冒出火焰,因此叫做「焰口」。
為餓鬼道的眾生做大布施,就叫「放焰口」,又稱「施食」,這是藉由佛法使餓鬼道的眾生得到滿足。滿足的意思是什麼?是指餓鬼道的眾生接受佛法之後,放下了貪心與貪念,而改變形象,從餓鬼道解脫。所以我們施食的內容,就是甘露法食,除了以顯教的佛法義理開示,也用密咒真言的力量來化解。
放焰口的另一層意涵,是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濟精神。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濟眾生,顯現出餓鬼相,入餓鬼道度眾生。觀世音菩薩現餓鬼相,不僅僅是從嘴口裡出焰,臉上也冒出火焰,因此在佛經裡,觀世音菩薩也有「面燃大士」之稱。
為了救濟眾生,觀世音菩薩置身於餓鬼道,雖然不會受苦,可是火焰還是真的。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進入餓鬼的環境,真實體驗了餓鬼的生活,瞭解餓鬼道眾生的苦,就算是喉嚨裡生焰、臉面也出火,仍然不以為苦。所以我經常講,「受苦受難的是菩薩、救苦救難的是大菩薩。」而為了要救苦救難,一定要先練習著受苦受難,這是放焰口的另一層意涵。


焰口的由來 【法鼓山.法鼓雜誌黃國媛整理】

 

 焰口的由來,是源自於阿難尊者在林中修習禪定時,見到觀音大士化現的餓鬼王面然(又稱為焰口),面容枯槁、面貌醜陋、頭髮散亂、腹大如山,喉細如針、臉上噴火,阿難嚇得問面然為什麼變成這樣,面然告訴阿難是因為生前慳吝、貪心,於是死了以後墮入餓鬼道,長年必須處在飢餓中受種種的苦。
 面然並告訴阿難,三天以後阿難壽命終了也會墮落到餓鬼道;阿難一聽,非常害怕的跑到佛前請示解決的方法,佛陀於是指導阿難焰口經和施食的方法,要阿難持「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陀羅尼法」七遍,就可以讓一食變成種種甘露飲食,充塞法界,能使無量恆河沙數的餓鬼與諸仙等眾生,皆得到飲食飽滿、解脫苦趣,超升到三善道,施食者並可以延年益壽,受到諸鬼神的擁護。
 焰口的內容從迎請諸佛菩薩開始,接著供奉諸佛菩薩,再於「緣起文」之後召請十方一切眾生,以淨甘露滋潤身田,離邪行、歸敬三寶、證無上道;接著以各種咒印,包括變食、召鬼、破地獄、開咽喉、摧罪、破業、懺悔、說皈依、受戒、說法,到孤魂上船同登慈航、航向成佛之道為止。從其中的咒印部分,可看出瑜伽焰口是以密法為主,顯教為從。
 一般焰口的施放時間都是戌亥二時開始(即晚上七點到十一點),因為過了這個時段,神鬼就不能進食了。焰口的主要目的在救度地獄的鬼道眾生,期望藉由菩薩的加持與願力,共同幫助這些眾生脫離苦海,善根深厚者可以出離,善根較差的至少可以得到一時的喘息機會。
 施放焰口重要的是以清淨心參加,才能達到相應的結果,所以,登上焰口台的法師,要「結印、持誦、觀想」三業相應,才能自利利他,達到焰口施食的目的。而參加法會者以「身敬、口誦、思惟」三業清淨的心來參加,自然可以感應諸聖賢,達到慈悲救苦的目的。 法鼓雜誌108期 1998/12/15 第7版

 


福慧雙修的焰口佛事 聖嚴師父在台灣開示

 

凡是法鼓山舉辦的任何活動,都具有二個功能,一個是教育的意義,另一個是關懷的功能。
我們在放焰口時所唱誦的經文,與一向其他的道場應該是相同的,但是我們的做法不同。其他的道場通常只有法師們在唱誦,而居士們只在一旁看,靜悄悄的看,叫做「看焰口」。
而我們法鼓山的做法是,由法師們主持帶領放焰口,諸位在家菩薩也跟著一起誦念,除了若干咒語真言之外,大眾都是一起誦念。因為焰口裡的內容,都是佛經、佛語、佛號、菩薩名,因此就是一種教育。雖然經文裡的內容,大家不一定都能明白,但總有幾句是可以懂的,這就像是在聽佛說法;而我們也一起跟著唱誦,就像是代佛說法,就是在弘法。
放焰口時,農禪寺現場有四千餘人參加,大家整齊的唱誦,沒有交頭接耳、沒有東張西望,也沒有喧嘩吵鬧。大家除了服裝整齊之外,威儀也齊整,這就是生活的修行。
雖然,放焰口是為了關懷餓鬼道的眾生,但是我們把所有的諸佛、諸天菩薩、龍天、先亡眷屬、累劫怨親也一起請來了,為他們結佛法的緣,也為他們布施。其實我們每一次參加法會,就是在關懷我們的家人,使我們大家能夠平安,以及讓我們的環境及所有人都能夠平安。因此,放焰口也是在度眾生、做關懷的工作,是屬於冥陽兩利的關懷。


還有,這也是一場修法的佛事。通常一般人所講的修行,就是拜佛、誦經、拜懺、持咒,而我們放焰口時,也有誦經、持咒、念佛、懺悔,卻似乎缺少了禪定。其實在唱誦之中,唱得非常平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非常集中的,如念誦六字大明咒「嗡嘛尼貝彌吽」時,我相信諸位的妄念一定是很少的,大家一起跟著誦念時,我相信諸位的妄念也是很少的,而這就是既在修慧,也在修定。
在這場放焰口的佛事裡,包括主壇的帶領、執掌法器的法師以及許多居士,都曾經參加過好幾次禪七的修行,有過禪七經驗的人來放焰口,心更容易集中,虔誠與感應更容易升起。
我們在台灣有四千多人一起放焰口,這是很難得的。如果是四千人共同看一場表演或是聽一場演講,這並不稀奇,但是有四千人一起放焰口,則是不簡單,很不容易看到的。我們有三、四千人的心連結在一起來放焰口,所得到的感應是不可思議的。
接著,馬上就要舉行召請儀式了,請諸位靜靜的聽。如果是為了親人的超度,會感覺到他們真的來了,因而可能會感動地落淚。這是因為我們藉著佛法的力量、咒語的力量把他們請來了,也因為你們在這裡參加,與親人之間是最容易感應的。
這也就是法鼓山放焰口的特色,通常放焰口、拜懺,叫做經懺,而我們雖然也是做相同的佛事,念經、拜懺、放焰口,但是在意義、功能與出發點上是不同的。
最後,我要謝謝法壇上的三位金剛上師以及諸位法師們,他們非常的用心,為了這一次的焰口,已經練習了很久。諸位在參加法會以後,我相信你們的身心會感覺到輕安,回家以後也會覺得很清涼自在,而你們的親友眷屬也會是平安的。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齋天,感恩諸天菩薩的護持


粱皇寶懺的由來,相傳是南朝梁武帝為了救度往生之後變成巨蟒的皇后,請來了高僧大德為皇后舉行超度,而超度的內容,就是此一懺法的緣起。


實際上,梁皇懺的內容就是大乘經典的菁要,由佛號及經典內容編輯而成,而且懺文的文字相當優美,我們現在所讀到的版本應是宋明朝代的語體文,然而直到今天,仍是一樣的流暢易懂。
在梁皇懺的最後一天,我們舉辦了齋天,而齋天的意義是什麼?佛教徒在念佛、念法、念僧之外,為什麼也要拜天?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所謂的「天」,是指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天。包括欲界的六天,色界的十八天,加起來一共是二十四天,另外還有無色界的四天,無色界天是處於完全的深定之中,只有無形無相的深細識體,而沒有物質的存在。
我們齋天的主要對象,就是這欲界及色界的二十四諸天。這些天都是外道嗎?不是的,其中雖然有外道天,但是也有學佛的天。比如,釋迦牟尼佛的母親往生之後到了忉利天,忉利天即為欲界的第二層天,也就是三十三天。而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為其生母摩耶夫人說法,可見忉利天的天主,也是佛教徒。
還有,佛教的護法神四大天王是欲界的四天王天,以及生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等等,也都是居住於天上的菩薩。其中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是很多人期望往生的淨土。四十多年前台灣有一位慈航法師,就是專修彌勒菩薩法門,而期望往生兜率天,太虛大師也是願生於兜率天的,這就表示天上也有淨土,也是佛國。
而諸位也應該聽說過,小乘的聖人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分。其中,初果是到人間七返生死,二果則為一返生死。而三果叫做不還,證到三果之後,就是直接生到色界天的五種淨居天,又叫五不返天或五不還天,就是不再到人間欲界來投生。阿羅漢果就是證了涅槃,所以出離了三界。由此看來,許多的天都是學佛的菩薩和聖眾。
釋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把護法重責付託給了國王大臣,同時也付託給金剛力士以及諸天菩薩,來護持娑婆世界的三寶弟子。所以,二十四天之中,都有佛菩薩眾,我們稱為「諸天菩薩」,這些都是菩薩的顯現、菩薩的化身,以天人身來護持三寶。
所以,齋天的意義並不是民間的拜天公,而是對佛法的護持與修學。
我們一方面除了感恩諸天菩薩的護持,同時也祈願諸天菩薩,使得佛法興隆,三寶常作眾生的暗夜明燈,保佑我們這個世界,能夠長久的祥和平安。

 

 

 


懺悔的意義與功能~~梁皇寶懺 聖嚴師父開示

拜懺,事實上就是修福修慧的大功德
「懺悔」一詞,是中國佛教特有的名詞,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漢文並沒有「懺悔」這兩個字的連用。而在印度,懺悔是做為一個修行人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不論自己這一生之中是否犯了過失,都應該懺悔。對佛教徒來講,懺悔可分有幾種程度的不同。
最基本的程度,就是自己犯過失,而其他的人不知道,並沒有從其他的人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也就是說,沒有妨礙人,沒有讓人家受傷害,可是對於自己的修行,是有過錯,或者是一種過失,那就要懺悔。這種懺悔,是對自己個人,就是「責心懺」,責備自己。所謂責備,並不是罵自己,不是悔恨自己,而是檢討自己。檢討自己不應該犯的錯誤,而已經犯了錯,那怎麼辦呢?從此以後發願不再犯錯。這是懺悔的第一種。
第二種是「對人懺悔」。對誰懺悔?對自己所傷害的人,或者是自己覺得讓他人痛苦,或者自己知道對他人造成傷害,可是對方沒有發現。這時候要自己請罪。不管對方知不知道我們傷害了他,還是要懺悔。我們發現自己對人不起,就要跟他懺悔。懺悔的意思是說,自己做錯的事,要負擔起責任來。對人如此,甚至對動物,也是相同的。我們傷害了動物,動物是不會講話的,但是我們知道讓動物困擾了,一樣的要懺悔。
比如說,我們跟人在一起互動講話,無意之中,你說了一句讓人家傷心的話,也許你根本沒有想到你傷害了人,可是你發現這句話是不應該講的,這時候要馬上對他講:「我懺悔,對不起!」從此以後,希望我對你不要再有這種行為,甚至於對所有的人,也不會再有這樣的行為了。這是第二種懺悔。
第三種,就是犯了眾怒,或者是讓一組人、一個團體受到傷害、受到損失,不論是在精神或者物質方面,讓一個小團體或是大團體受到傷害了,就要當面懺悔,叫做「當眾懺悔」。


眾,有小眾,有大眾,如果局部的人、幾個人被你傷害,或者因為受你的影響而損失了,那就對局部的人懺悔。如果整個團體,因為你做的事,而使得名譽上受損失,或者是財務上受損失,那就要向大眾全體懺悔。


舉例來說,我們每半個月舉行的誦戒會,就是當著大眾懺悔。這是比丘(尼)、沙彌(尼)的受持,其實已經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居士,也應該是這樣。如果沒有受菩薩戒,也不是出家人,那怎麼辦呢?就是有聚會的時候,向大眾公開懺悔,或者寫悔過書,讓大家知道。
在我們團體裡邊,不論是出家人或者是一個修行的人,要經常懺悔,才能保持三業的清淨。就好像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在吃飯以前,要把碗筷洗乾淨,吃完飯以後,也要把碗筷洗乾淨,這樣下次再用的時候,碗筷都是乾淨的。如果下一次使用的時候,發現碗筷上已經有了灰塵,還是要先洗淨。
已經犯的錯,要懺悔;如果自己沒有犯錯,或者不知道自己犯了錯,可是為了要修行──修定、修慧,或者發願受戒,這個時候也要懺悔。就好像是我們吃飯以前,要把餐具洗乾淨,懺悔則是恢復我們三業的清淨。但是,懺悔以後,是不是我們的業就已經了了?我告訴大家,沒有「了」。懺悔是說,我承認自己犯了錯誤,所以要負起責任,來彌補錯誤。


現在講「懺儀」。懺儀,是大乘佛教才有的,在原始、小乘的佛教,並沒有這種集體的大眾修行。而大眾一起修行的時候,必須要整齊、要劃一,因此有了儀軌的產生。如果沒有儀軌,大家在一起修行,會互相的干擾,可能你修你的,他念他的,你拜你的,他拜他的,在時間上、動作上以及聲音上,都會互相的干擾,那就不是共修了。因此,祖師大德非常慈悲,編寫了種種的懺儀。比如,彙整〈大悲咒〉(〈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和《法華經‧普門品》,而編成一部「大悲懺」。修淨土法門,就以淨土三經而成「淨土懺」。這兩種懺,我們法鼓山、農禪寺都用的。


而「梁皇懺」,是所有懺儀之中最大的一部。除了「梁皇懺」之外,還有「水懺」、「藥師懺」、「地藏懺」,還有「觀音懺」(即「大悲懺」),最早還有「法華懺」,專門拜的《法華經》。但是論團體的大修行,拜「梁皇懺」是最殊勝的,也是人數最多的。「梁皇懺」的內容非常豐富,它是結合著所有大乘經典的佛號,以及大乘經典的佛法、法義,彙編而成。而這種修行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集體的修行,我剛才講,就是彼此互相的影響,我們的心是共同一致的,我們的唱誦是一致的,我們的儀軌動作是一致的。這時候,修行比較不會懈怠,也不容易散亂。如果單獨一個人拜「梁皇懺」,很可能拜一拜就休息,拜一拜打打妄想,沒有辦法集中心來規律的拜完。而團體一起拜的時候,由法師帶著唱誦,氣氛非常的凝聚,我們的心也比較容易一致,發起虔誠心來。
比如說,我們今天有二千多人參加,這上千人的心,不可能同時都在打妄想,總有幾個人,心非常安定、非常專注。只要幾個人心是專注、虔誠的,我們的氣氛就跟著凝聚一起。如果人少,氣氛可能沒有那麼凝聚。所以,人愈多,修行的效果愈好。
我們有七天的修行,叫做「七永日」,就是七天之中,不間斷的、不休息的在用功。所謂「永日」,就是每天早上起來要先調心,很虔誠的準備來拜懺;而拜懺回家以後,還是保持著拜懺時候的心情。這樣一天下來,都是在修行的信心之中,叫做「一永日」,七天則是「七永日」。這七天,諸位雖然沒有住在寺院裡,最好能夠持「八關齋戒」,以清淨的身心來修行七天。


我們拜懺的時候,念的是佛號,念的是佛經的經句,可是沒有拜懺的時候做什麼呢?念「阿彌陀佛!」如果沒有拜懺的時候,你在閒言雜語,那就不能叫「一永日」、「七永日」。在家居士能夠七天都來,那是最好的,如果無法每天來,至少要有一個永日。你來一天,就有一天的清淨、精進;來七天,就有七天的精進、清淨。這有什麼好處呢?我剛才講,懺悔以後,能不能消業、除障呢?當然能夠。如果不能夠消業、除障,我想大家都不會來了。可是,消業、除障的意思是什麼?


業,主要是緣於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打結了,就是障礙、業障。如果你懺悔之後,心裡不再打結,這就不是障礙。當我們的心沒有障礙,遇到種種外在的障礙,也會減輕,也會減少。這什麼原因?有兩個原因。第一種原因,因為從過去世到今生犯的錯誤,我們已經承認犯了錯誤,也願意承擔責任,往下就是如何來彌補、補救我們所犯的錯誤。


怎麼補救法?第一,發願回向給那些靈界的怨親債主。我們拜懺的時候,諸位有沒有寫牌位啊?這就是在發願回向給他們,但是能有多大的功德回向給他們?回向是說,你在修行,你在成就道場,你在成就弘法利生的大事業,這就是為他們做好事。因為你做了功德,回向給怨親債主、靈界的眾生,所以他們到這裡來聽我們拜懺,跟著我們拜懺,放燄口的時候,他們也來聽燄口。


我們拜懺,都是用的佛法、用的佛號,焰口是用的種種的真言,都可以讓他們直接得到利益。就好像是說,我們請他們來聽聞佛法;就好像是說,我們為他們請客,不是用嘴巴來吃,而是用心來接觸佛法的利益。他們聽了佛法以後,也能夠心開意解。這樣一來,也就不會冤冤相報,或者來找你。


另外,我們拜懺的時候,除了超度怨親債主,對其他的孤魂,也請他們來的,為他們做大布施。這就是彌補了往昔所造的種種諸惡業,使他們受到傷害,如今我們做佛事,來彌補過失。這樣子,是不是我們的罪業全都消了呢?沒有,只能夠說,他們暫時不會來逼我們的債。小的債務,他們不計較,如果重的債務,還是有的。因此,我們要經常的懺悔,經常的修行。


還有,佛經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罪的本質是空,而罪是怎麼來的?是我們的心造成的。如果我們的心──自私自利、貪瞋癡慢、自我中心的心,全都消滅了,就是煩惱心沒有了,便能夠生起智慧心、菩提心,證得菩提果。證得菩提果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修行就是要證菩提果。如果我們的煩惱心斷了,而證得菩提果,這時候才真正的沒有罪了。
如果你尚未得解脫,但是你的心時常能夠與空性相應,那麼怨親債主也找不到你的。如果你常常修空觀,實際上就是禪修,而修行到沒有自我中心的時候,什麼業障也找不著你,那是不是逃避了債務呢?不是,不是逃避了債務!這時候,你要發起大悲心來。


菩提心,是智慧心,也是大慈悲心。「梁皇懺」又叫做「慈悲道場」,是發大慈悲心,願自己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行菩薩道。當你發大慈悲心,利益一切眾生,你隨時隨地都是在做大布施。因為你隨時隨地在做大布施、做大好事,怨親債主只要靠近你,就會有好處。本來是怨親債主,結果變成你的護法、你的助緣。這樣子,我們的業就消了。


因此,懺悔有多種層次的功能,可小可大。如果說來拜懺,就能夠消罪業,那是不懂佛法。如何才能夠消業除罪?就是常常要發起慈悲心,多一點慈悲心,少一點自私心,你的心就能與空性相應。所謂心,多半是指的自私自利的煩惱心,自私自利的心愈重,你的業障便愈重;自私自利的心愈輕,你的業障就愈輕。這是對我們自己來講,那對於我們的親友,也就是先亡眷屬,以及在生的親戚朋友,我們拜懺對他們有沒有用?對他們是有用的。這是替他們做布施,替他們做功德,為他們來積福。他們自己沒有來,但是你們替他做了,還是有用。可是最好還是自己來修行。諸位知道,自己修行和代替修行的功德是多少?六分比一分,六分功德屬於修行人自身,一分功德可以回向,但還是有用的。
因此,我們人在世的時候,自己修行是最好的。如果在世的時候,沒有機會修行,不知道修行,那麼過世之後,我們還是要替他修行,還是要替他做布施。如果在世的時候,已經知道布施,已經開始修行,則功德全屬於他。


我今天講的開示,諸位聽懂了嗎?懺悔,是不是一定要來參加共修才懺悔,平常要不要懺悔?人家不知道你做錯了事,但是你自己犯了錯,要不要懺悔?自己對人不起,人家也知道,怎麼辦?如果對許多的人做錯了事,怎麼辦?要當眾懺悔。可是很多人很愚癡,做錯了事,不但不認錯,反而編出很多的理由來,說錯不在我。而這種人,更是罪加一等。所以,身為一個佛教徒,做了錯、犯了過,一定是自己負責,也要對人負責,這是最基本的懺悔。
還有,為什麼要共修懺悔?一個人不能拜「梁皇懺」嗎?一個人可以拜,但是不夠好。一個人修行,力量是一根紗,十個人一起修行,就變成一條線。如果是千支紗在一起,就是索纜。共修的力量大。因此我們要辦這樣的法會,大家一方面來種福田,一方面修福修慧。拜懺,事實上就是修福修慧的大功德。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惟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